第330章 彻查光禄寺338(1 / 2)

『收买举人,收买秀才——』

『这些都要钱啊!』

张溥离去之后,朱由检心中感叹道。

无论是进士扩招、还是举人扩招,都需要增加支出。

让秀才进入学堂学习,同样需要花钱——

毕竟很多生员在府学、县学学习,是月给廪米六斗的廪生。总不能成了大学生,反而不给廪米。

而且在这些人毕业后,还要给他们安排工作,负责他们的出路。

这些事情,很让朱由检头疼。因为如果发展速度跟不上,大学生毕业后大量失业,他们聚集起来闹出的事情,会比现在散落在地方更麻烦。

但是留着生员在乡间把持舆论,朱由检却又不愿。生员已经成为治理地方的一大害,谁都不能忽视。

而且放着这么多的读书人不用,朱由检也舍不得——

这可是大明两百余年,积累出来的读书人。

就算这些人顽固不化,不想学习科学,也能让他们去教书,让大明拥有更多的识字人。

所以朱由检最终决定,仿照八十年代对待大学生的政策,让这些人免费进大学堂学习、并且发放助学金。

工作如果安排不过来,就让这些人去从军——

军中护军体系,需要很多读书人。

同时,报刊和印刷出版行业也需要加快发展,用这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吸纳大量读书人。

盘算着这些事情,朱由检问王承恩道:

“内廷有哪些人,适合去监督《明报》?”

王承恩想了一下,说道:

“曹化淳、郑之惠等人,这些日子写了不少文章。”

“《京报》上的评论员文章,多有他们写的。”

“这些人熟悉报纸,应该能够胜任!”

朱由检听到曹化淳的名字,微微点了点头。这个人是王安名下,在王安被魏忠贤和王体乾害了后被发往南京。朱由检处置魏忠贤后,把他调了回来。

只是曹化淳回来得不巧,当时朱由检已经处理了魏忠贤,对他这个魏忠贤的仇人不再那么需要。反而对朝中闹事的东林党,颇是有些不满。

曹化淳是王安名下,王安又和东林党关系匪浅,因此他在回来后并不怎么受宠,只是在宫里面闲置。

在王体乾等人的刻意打压下,曹化淳的名字,一直没有再出现在朱由检面前。

直到这个时候,被王承恩提了出来。

王承恩和曹化淳有旧,历史上他就是被曹化淳提拔起来的。如今曹化淳沉沦,王承恩就拉了他一把,让曹化淳在内府监工作,平常在报纸上写文章。

如今皇帝问起,曹化淳凭借之前写文章的功劳,被王承恩推荐为第一。

朱由检想到王安和东林党关系很好,曹化淳应该也擅长和文人士子打交道,已经打算任用他。不过想到学堂的事情,他又下命令道:

“把曹化淳、郑之惠等写稿的内侍,还有内书堂的内侍都带来。”

“朕要举行一场考试,看看他们的能力。”

打算用考试的方式,挖掘几个人材。

王承恩很快出去,把这些人带了过来。朱由检道:

“朕欲大办学堂,培养天下生员。”

“却又苦于钱粮不足,难以完全承担。”

“你们都是读书的,帮朕想想办法。”

“不拘文采如何,写几条建议出来。”

让人发了纸笔,当场进行考试。

曹化淳、郑之惠等人,都知道机会来了。

这对内廷的太监来说,不亚于外廷的殿试。

他们一个个苦思冥想,向皇帝提出建议。

因为对文采没有要求,他们担心写长皇帝没耐心看,所以很多人用奏疏略节的形式,列举出自己的建议。

不一会儿,就有人交了试卷。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王承恩推荐的曹化淳。他在宫中的资格很老,而且急于出头,对其他太监是否会非议,根本不看在眼里。

所以他在这次皇帝举行的考试上,第一个交了试卷。

朱由检看着他的建议,微微点了点头,对其中的鼓励士绅为学堂捐钱,颇是有些赞许。说道:

“曹卿写得不错!”

“既然你提议捐钱,那就由你负责这件事。”

“允许各学堂立碑,把捐赠名单刻上。”

“如果有人的捐赠数额大,还可由其命名学堂中的建筑,或者命名奖学金。”

仿照后世大学对待捐赠的措施,接受民间捐赠。

曹化淳得到皇帝表扬,心中很是欢喜,说道:

“臣一定会好好办这件事,不负陛下信任。”

然后又有人写好了文章,朱由检一一查看。对郑之惠、王之心等人的文章,都夸赞了几句。

不过,最让他欣喜的,还是方正化的文章,这个年轻的小太监,提出了让生员工作的建议:

“那些秀才心于文字,大多对实务不精通。”

“臣以为应该让他们提前工作,在学堂所属的衙门实习。”

“这样可以让他们提前熟悉实务,也可以取代一些吏员。”

“他们的廪米六斗,正和吏员相近!”

这个建议,颇合朱由检的心意。让他想到了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办法。

如果让这些大学生隔日工作、好好安排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有可能达到这个效果,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所以,朱由检看着方正化,颇是赞许地道:

“你的想法不错,朕就任命你负责这件事。”

“允许你从内书堂提前毕业,授予正九品内宦郎,以司礼监佥书的身份,协助司礼监秉笔太监高时明,参与各衙门学堂组建。”

“在内府监工商学堂、锦衣卫安全学堂之外,组建钦天监天文学堂、上林苑监农业学堂、太医院医药学堂,以及帮助孙奇逢的师范学堂组建。”

“这些学堂要做好规划,尽量多招收生员,却又节省开支。”

把方正化放在高时明身边,向高时明学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