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舆论天才和科学336(1 / 2)

“张卿想做文官还是武官?”

“如果是武官的话,朕可以把你招进锦衣卫。”

“以张卿的才学,很快就能得到七品敕命、五品诰命也不会难。”

“但是文官的话,太学生想要任职,只能以从九品开始。”

“未来升到七品,才能封你的母亲为孺人。”

按照当前的情况,文官和武官之间即使品级一样,差别也非常大。

以张溥的才名,他如果愿意从军,朱由检很快就能安排他立功、他升为七品武官——

锦衣卫体系内的官职,他完全能一言而决。

但是文官的话,那就要按制度了。张溥名气再大,现在也只能以太学生的身份开始——

太学生直接任官的机会很少,而且按朱由检定的制度,只能从从九品做起。

所以张溥听到皇帝的话,心中既是激动,又陷入了犹豫:

到底是选择能快速晋升的武官,还是选择做文官?

这对于他来说,可谓幸福的烦恼。

因为他在进宫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对自己如此看重。听到自己想给母亲挣诰命,就直接指出了两条路。

犹豫片刻,张溥想到当前文贵武贱的现状,还有成为九卿、大学士的野心,艰难地回应皇帝道:

“多谢陛下厚爱,学生还想以才学入仕!”

放下了直接被皇帝任官的机会,仍旧想科举入仕。

因为他想到了,除非当上进士,就没有成为九卿和大学士的机会——

尤其是内阁大学士,基本是出身翰林院。

所以虽然皇帝给了他两个选择,但是要实现他成为卿相的野心,只有考进士这一条路。

朱由检听闻此言,心中暗道可惜。

因为张溥如果选他给出的两条路之一,那他就能够放心用。

以武官或太学生入仕的张溥,在官场上异类。只能依靠皇帝,才能不断升迁。

而且担任九卿和大学士的可能很少,不需要太过防备。

那样的张溥,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不可能会很大。更多的会被看做是皇帝的私臣。

但是张溥选择考进士,那就说明他不愿成为皇帝私臣了,朱由检只能感叹,想收伏人才不是那么容易:

“可惜,可惜!”

“年前太学生参加会试的提议没通过,不然张卿就能参加此次恩科了。”

“以张卿的才学,实在不应该在科举上费时间!”

接连感叹了几句,张溥更听出了皇帝对自己的看重,想要让自己尽快任官。

这让他心中感动,也有一些自得。以为自己靠才学获得皇帝看重,让皇帝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

同时,他想到年前太学生参加会试的提议,心中一阵恼恨:

京城的太学生战斗力太差了,如果是在江南,他一定能带领生员,逼迫官员把这个提议通过。

有着皇帝的支持还不能取得胜利,京城太学生闹事的能力,在张溥看来实在是太差了。

再想到前段时间发生的举人静坐,逼迫百官同意增设县官的事,张溥内心之中,更感叹错失机会:

『如果去年我就来京城当贡生就好了。』

『太学生参加会试的事,我一定能让它通过。』

『弹劾魏忠贤的功劳,也会有我一份。』

作为一个太学生,他这些日子听说最多的,就是钱嘉徵的事迹。

弹劾魏忠贤、太学生参加会试,此人都曾参与。

可惜前一件事成功了,后一件事却没有成。

张溥不敢说自己在弹劾魏忠贤的事情上比钱嘉徵更勇敢,但是在带领太学生闹事上,钱嘉徵拍马都赶不上自己——

他在江南的名声,就是带领生员闹事响起来的。

脑海中想着这些,张溥又听到皇帝道:

“你的文章写得好,这篇有关光禄寺的文章,称得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你是天生适合报纸的,是舆论上的天才。”

“朕本想让你进舆情司,或者去大明通讯社做编辑。”

“如今看来,还是有些急切了。”

“卿这几年好好备考,朕等你下一科入仕。”

听着皇帝的话语,似乎有把自己打发出去之意。张溥顿时急了,说道:

“学生纵使不在朝廷任官,也能为陛下效力。”

“陛下若想用舆论做什么,学生愿打头阵。”

被皇帝接见的机会可不多,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让皇帝记住,说不定皇帝过几年就忘了。

张溥知道皇帝办报有钳制舆论的用意,当即提议用太学生的身份,在民间为皇帝效力。

朱由检这时反而犹豫了,思索这件事情。

看似张溥以太学生身份也能为自己效力,而且还不用在他身上花俸禄。

但是这样的话,会让张溥在太学生等士人中,获得极大的影响力。

以这种影响力进入官场,张溥未来就难制了。

所以他的心中,对此有些犹豫。

张溥不知道皇帝在犹豫什么,继续道:

“学生看当前的《京报》,写得大多是政事。”

“除了朝廷官员的任免外,就是各衙门的政令。”

“这样一时能吸引人,但是时间长了,民众就不关心了。”

“只有衙门的官吏,才会一直看报。”

说着自己对《京报》的看法,张溥提出建议道:

“其它《京城晚报》《京城新闻报》等报纸,也是大同小异,只是发行的时间有不同。”

“这些内容重复的报纸,实在太浪费了。”

“学生以为应该有一份专门面向士人的报纸,吸引全天下的士人,都去购买观看。”

这个建议,让朱由检耳目一新,觉得很有可行性。

因为他的规划中,就有让报纸分类,专门报导某一方面内容的想法。新闻报、文艺报等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只是如今的报纸市场还不大,也没有那么多的新闻,这些专门的报纸稿子不够用,才办成综合性报纸。

等到以后报纸市场大了、写稿子的人多了,这些报纸必然会走向专门化的。

张溥的提议,则是另一条思路。他不是针对某一方面内容,而是针对士人这个群体办报纸。刊登士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他们购买。

以张溥写文章的才华、还有他在士子中的名声,确实有能力把专门针对士人的报纸办起来。

以当今天下的情况看,士人也是购买报纸的主力群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