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君臣关系319(2 / 2)

“周朝的分封制度,似乎和现在泰西的分封有些相似。”

“甚至汉朝之时,当时的人也受此影响。”

“赵相贯高、赵午等人,因为汉高慢待赵王,感觉君主受辱,图谋弑杀汉高。”

“这是因为贯高等人效忠于诸侯,而非效忠天子。”

“这样的事,现在还能发生吗?”

“诸卿以为,这种事该如何杜绝?”

话语这么明白,群臣哪还不懂,在袁可立和刘宗周有些沉默时,温体仁当仁不让地道:

“自当是让诸侯之臣,也作为天子之臣。”

“诸侯的臣子应当首先效忠天子,然后才是诸侯。”

这就解决了双重君主制下,首先效忠谁的问题。

群臣有些人对此持不同意见,但是在天子面前,谁也不敢乱说——

难道他们要说,诸侯的封臣应该首先效忠诸侯,而非效忠天子?

那样很可能被人指责为乱臣贼子,对于天子不忠。

所以这个温体仁的这个说法,就成为了共识。

未来如果大明实行分封制,它会成为君臣间的基本原则之一。

如今朱由检还没有实行分封,所以他拿藩国开刀,说道:

“那么藩国的臣子,是不是应该效忠朕呢?”

“朕册封藩国的臣子,是否符合礼制?”

温体仁自然认为这种做法符合,徐光启也很赞同。因为这件事情确定后,他提出的监护朝鲜,就有了理论根基:

以后大明派遣的驻朝大臣,可以代表皇帝,册封朝鲜君臣。

袁可立则是眉头皱起,觉得这件事似有道理,却又不合实际。

如果大明执意持这个态度,那么周围的藩国,很可能会闹起来。

所以他委宛劝阻道:

“若是内藩臣子,陛下自然可以册封。”

“但是外藩的臣子,更认为自己是外臣。”

“臣以为应当慎重,对外藩不可随意干涉。”

刘宗周一直在思索重制礼乐,此时则出言道:

“外藩之臣,此前礼制未明。”

“臣以为应当制礼,晓谕外藩君臣。”

朱由检对这个说法还算满意,认可道:

“刘先生说得好啊!”

“礼制未明,就该制礼。”

“大明和外藩礼制如何定,还需先生费心。”

“朕已向朝鲜派遣使臣,主持册封光海君一事。”

“希望刘先生参与此事,制定出让大明和朝鲜都满意的礼制。”

“刘先生和袁卿、温卿一起,辅佐徐学士处理朝鲜事务。”

把监护朝鲜的事情,扩展到四位大臣主持。希望他们四人能制定合适的礼制,规范大明和外藩的关系。

刘宗周听到这个任命,觉得肩上的责任又重了。如果他制定的礼制不好用,让大明和外藩的关系乱起来。那么天下之间,一定有很多非议。

袁可立则是苦笑,知道皇帝拿捏住了自己。因为他在朝鲜的癸亥反正之事上,是有不同看法的。和现在的朝鲜君臣之间,关系十分不睦。

而且朝鲜如今的地位重要,是封锁建虏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他必须明确态度,约束朝鲜君臣。

如此一来,他自然不能坚持天子不能随意干涉外藩,要按大明的需要,制定合适的礼制。

知道皇帝要册封光海君的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之前警示皇帝的三家分晋,有可能在朝鲜重演。

这让专门讲解这件事的他,如何不感到沮丧。

以至于经筵结束后,袁可立的精神还有些恍惚,直到被刘宗周唤了几声,方才回过神来,向刘宗周苦笑道:

“刘公,看来陛下比我们想得多多了。”

“大明的礼乐,不可能完全按周礼。”

刘宗周也有这个认识,说道:

“确实如此,周礼已经不合时宜了。”

“咱们都觉得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但是在陛下看来,却觉得这种做法应该定为大明礼:”

“诸侯之臣,也当是天子之臣,而且可以在天子册封下,晋升成为诸侯。”

“天下所有臣子,都是天子的臣子,而且都有成为诸侯的可能,甚至分割诸侯。”

“三家分晋之事,按明礼不是礼崩乐坏。”

说着这些话语,刘宗周心里极为难受。因为他的名字就是宗周,对周礼的推崇远胜旁人。

他在受命重制礼乐以来,心中时刻思考的,就是参照周礼。之前提出的国人大会,也是按周礼提出来的。

但是今日经筵的讨论,却让他认识到周礼不合时宜。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推行周礼了。

如果强行实行,会带来一系列混乱。甚至像建文改制那样,落个身死国灭。

这让他心中难受的同时,对礼制的认识更深。更加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制礼乐,不是简单的事。

回去之后,刘宗周仍在思索这件事,甚至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如何重制礼乐。

直到他翻看前面的经筵记录,这才恍然大悟,认识到如何重制礼乐,皇帝早已说明白:

『大同之世,小康之世。』

『陛下早已说明白,应该要如何重制礼乐!』

一时文思泉涌,挥毫泼墨,写出一篇奏疏,让人送到御前。

看到刘宗周这篇奏疏,朱由检心中极为高兴,因为刘宗周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重制礼乐的目的,是迈入大同之世。要以大同思想为指引,重制大明礼乐。

这代表着,刘宗周重制礼乐的思路,已经完全清晰。而且符合和自己契合,符合当前需要。

所以他给这篇奏疏起了个名字,定为《重制礼乐疏》,按自己的意思修改后,又派人送给了刘宗周。

在得到刘宗周认同后,这篇奏疏才被送到邸报等报纸,正式印刷发行。

十三日的早上,众人便在各种报纸的头版头条上,看到了刘宗周的《重制礼乐疏》。

而且还看到了十二日经筵的讨论,以及十一日的举人静坐、皇帝承诺要设立国会等事。

这让不了解这些事的民众,有种世事变幻、目不暇接之感。但是大明的士人,却对此欢呼雀跃。

因为皇帝的态度,明显是要让权。在重制礼乐的时候,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力——

否则设立国会这件事,为何会成为重制礼乐第一策呢?

这些士人都期盼着,新的时代到来。

还有些人看到了更多,那就是皇帝和大臣对分封制的讨论,似乎在预示着,当今皇帝有意重启分封制,册封有封地的诸侯。

尤其是那些听到海外爵位风声的,更期待皇帝早日推进这件事,分封他们领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