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士子议论和投稿293(2 / 2)

家境贫寒、靠同乡资助才能来参加会试的刘理顺,便是《恒产论》的支持者,认为应该按钱谦益所说,限制超级有产者。不然一些士子,为何会无法置产?

所以他站起身来,反驳道:

“只靠辛勤劳作,怎么可能成为超级有产者?”

“按虞山先生所说,超级有产者拥有的财富,是普通人劳作一千年都不可能拥有的。”

“难道你的家族,已经传承了一千年?”

这话顿时将对方问住了,没有言语能答出来。

因为唐末五代的乱世,摧毁了很多家族。现在大明的世家,流传久远的大多也只能追溯到前宋,怎么算也不到一千年。

所以辛勤劳作攒下家业的说法,自然是一戳就破。

甚至还有人嘲讽地说他是千年世家传人,不应该与自己这些凡夫俗子同坐。

羞得这个举人以袖掩面,急忙离开此地。去找钱谦益理论的事情,自然无人再提。

刘理顺把那个举人羞走后,却想找钱谦益探讨一下。只是他自忖钱谦益府上此时必然高朋满座,自己身为普通举子,过去也不可能得到接见,只能叹息一声,放下这个想法。

不过,他对《恒产论》确实很是支持,而且有很多想法。在看到报纸上征稿的广告之后,他顿时眼前一亮,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直接去拜访可能得不到接见,但是发表在报纸上,虞山先生可能就看到了。』

『而且报纸上说文章被录用后,还会发放稿费。』

『有了这笔收入,我在京城的生活也能宽裕点。』

怀着这个想法,刘理顺向其他人告辞,返回房间写稿。

他的才学非凡、经术功底很深,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恒产论》很有感触,文章一挥而就,很快就写完了,找到最近的报刊亭,把稿子投了过去——

这是报纸上说的投稿办法,也是京城报刊行业的无奈选择。

在报纸发行数量以万计数后,靠各家报房自己派人送报、收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规划之中,送报和收稿这些事情,由专门的邮递员负责。

但是邮递业务在机构调整中,被皇帝划给了太仆寺。太仆寺最重要的职责又是马政和各地的驿站,这段时间一直忙着整合地方行太仆寺,根本抽不出时间在京城增加邮递员。

王承恩去了太仆寺卿几次,都没能解决这件事。只能让锦衣卫在报刊亭增加人员,负责送报工作。收稿的事情,自然也给了报刊亭,让它作为报纸和文稿的集散地。

刘理顺的稿子投出后,和其它稿件一起,当晚就送到了《京报》编辑室。

得益于钱谦益的文章争议很大,很多考完会试的举子,都想发表些议论。他们在看到报纸上的征稿广告后,就写了文章投稿。

这些文稿之中,有的投向了其它报纸,但是大部分投向《京报》——

毕竟对大明人来说,邸报和京报是最有名的报纸,甚至是以前所有报纸的代称。

在邸报不向外收稿的情况下,他们投稿的第一选择自然是《京报》。

负责审稿的京报编辑,对此自然是痛并快乐着。这么多的稿子,他们要一个一个审,还要交叉审核,任务量自然很大。而且因为写稿的大多是举子,里面引经据典,他们有些都看不懂,只能再三斟酌,然后才能确定。

所以看到这些文稿后,他们就知道今晚多半是无法休息了。可能要点灯加班,一直读到天明。

快乐的是因为这么多举人投稿,代表着他们发行的《京报》真的火了,而且在士子中很有影响力。

想到自己之前用笔名写的文章被那么多士子看到,甚至被他们写文章回应,这些人就忍不住激动,真正认识到报纸的影响力——

这个行业,确实有很大影响,也难怪皇帝如此重视!

他们作为皇帝选拔的第一批编辑,当然要做好这件工作,不负皇帝信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