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崇祯朝的大礼议?240(2 / 2)

“为何陛下刚登极,就要做这件事?”

对杨景辰的态度,房壮丽是很满意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就是杨景辰向皇帝推荐的,为的就是让自己帮忙着这个位子。他这个吏部尚书不说完全是傀儡,但是在杨景辰负责的加衔推升和文选司的事情上,也基本没有发言权。

这种情况并不正常,但是房壮丽自己不在意。他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揽权的想法,甚至还主动请求再过一年离任。

只要面上过得去,他就对杨景辰没意见,甚至还出言指点,留下一个善缘——

当初他之所以被杨景辰向皇帝推荐为吏部尚书,不就是指点留下的善缘吗?

如今杨景辰再次向他请教,房壮丽心中思索,慢斯条理地回答道:

“厘正祀典是在嘉靖九年,但是大礼议的事情,却在正德十六年就开始了。”

“当今陛下没有什么大礼需要争论,所以就把厘正祀典的事情提前。”

心中顿时恍然,杨景辰道:

“老先生是说,陛下厘正祀典和神仙体系,和嘉靖皇帝发起大礼议是一样的用意。”

“所以这件事情,我们不能阻止。”

出于本心,他是不愿插手这些麻烦事的,而且也不希望皇帝重建武庙。

但是房壮丽把这件事比作大礼议,顿时让他明白,这件事无法阻止,也不可能阻止——

皇帝是想用这件事,看看朝中有什么反对者,又有谁支持他。

他这个皇帝的心腹若是胆敢阻止,会被第一时间拿下。

房壮丽为官多年,一眼就看穿了这一点,向杨景辰点明道:

“不但不能阻止,还要鼎力支持。”

“张孚敬当初刚刚考中进士,之所以落入世宗嘉靖皇帝之眼,就是因为他最先上疏支持。”

“你要做本朝的张孚敬,就要引经据典,上疏支持这件事。”

“若能像张孚敬的奏疏那样,圣人复起也不能易,那才是件大功!”

张孚敬当年的上疏,被杨一清称为“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王守仁也“心喜其说”。

他能以区区观政进士的身份,把大礼议的局势给扳回来,除了嘉靖皇帝的鼎力支持外,就是靠精通礼学。

也正是因为详实的理论依据,《明伦大典没有像《三朝要典那样,成为一个笑话。

如果杨景辰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当然能立下大功,也能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

心中想着这件事,杨景辰又想到曹思诚特意来到吏部,把这件事告诉自己,也明白了他的用意。

看来曹思诚同样看出了这一点,所以给他送功劳,留下一个善缘。

作为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杨景辰当然要好好准备,不辜负这份心意。

出身翰林院、还参与过《三朝要典编纂,杨景辰对于写这样的文章,丝毫没有压力。

之前他只是出于文官的本能不想看到皇帝重建武庙、也不想让皇帝接近佛道。但是在转变心意后,杨景辰很快就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武庙重建很有必要,神仙体系也确实需要厘正,不能让佛道胡乱册封——

儒家士子要掌握这件事的主导权,重塑神仙体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