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廷推制度196(2 / 2)

那些想搞事的官员就是想指使小官乱说话,也根本找不到机会。常朝上的官员又大多写过称颂魏忠贤的奏疏,随时有可能被朱由检给定罪。

所以这一个月,朱由检可谓是大权在握,朝堂上的改动,也是纷至杳来。磨勘法、戒严法制定,护军、提督的设置,三法司、内外廷的调整,都在这个月确定。

但是这个局面持续不了多久,附逆的阉党官员总会处理完,朱由检不可能一直以这个罪名威慑他们。被起复的东林党人,更不惧这个罪名。

眼看再过一两个月,那些官员就会陆续进京,朱由检开始巩固成果,把之前的调整确定下来。

廷推办法的改动,就是重中之重。朱由检打算正式制定廷推法,以诏令的形式,确定自己的改变。

首先确定的第一条,就是在常朝上廷推,使用计票法。

这一条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参与廷推的官员。

廷推的参与者并不固定,专督加衔推升侍郎杨景辰道:

“按《大明会典,凡尚书、侍郎、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缺,皆令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廷推。”

“凡总督陕西三边、宣大都御史缺,会五府大九卿堂上官及科道廷推。万历五年题准,不会五府。”

“又有阁臣、吏兵二部尚书,会大九卿五品以上官及科道廷推。”

“万历以前,阁臣可以参加廷推。万历之后不再参与,但最初阁臣尚与吏部商议人选,后来绝不相闻。”

“万历二十年,阁臣张位奏:建议大僚缺,九卿各举一人,类奏以听上裁,用杜专擅。”

“天启五年复旧制,但因魏逆专权,与推者届时惟画诺而已。”

廷推制度这些年的改变,说明它绝不是不能变化,更谈不上是祖制。

文官觉得“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是因为他们不想让皇帝掌握用人大权,前途完全由皇帝决定。

至于如何廷推,他们是不介意改变的。

就连上面的规定,实际也不是完全执行。吏部同九卿科道会推阁臣的事情,同样也不罕见。而且最初的廷推制度,就是“九卿会推用之”。

所以在杨景辰说完之前的廷推参与人员后,很多官员开始发表意见。有的认为应该五品以上官员和科道官员廷推,有的大臣应该三品以上官廷推,支持九卿廷推的,几乎只有九卿。

朱由检当然是九卿廷推的支持者,他最喜欢这种推选办法,方便掌控人选。

不过,群臣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否则推选出的人员,得不得他们的认可。

听他们争论了好一会儿,朱由检下决定道:

“以后阁臣和吏兵二部尚书,在常朝上由五品以上官员及科道官员廷推。”

“确切地说,就是正五品郎中或寺丞以上、或者加衔从四品参议以上的部寺官员,以及六科十三道掌印、或者加衔正五品殿中侍御史以上的科道官员,有资格参与大学士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廷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