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余象斗,冯梦龙,凌濛初177(2 / 2)

“设置誊抄处,负责誊黄、抄写等事,以及存档奏疏管理,由右参议亲掌。”

“这些厅和处是否设置主事、知事等官吏,由通政使决定,和吏部一起商议。”

给通政司做好分工,并且让保密司插了一手,朱由检让吕图南挑选几个中书舍人兼职,提前把几个处建起来,试运行磨合一下。

中间如果出现纰漏,他这个通政使想法解决。通政司自己解决不了,就写奏疏上奏。

吕图南听到通政司补充了这么多官员,还设立了这么多机构。心中既是欢喜,还有一点失落。

欢喜的是通政司官员多了,在朝堂上说话的声音自然就大,失落的是他这个通政使不再是随心所欲,任意决定通政司的事务。

以后机密奏疏,要和左参政、尤其是锦衣卫派出的官员商议;官员奏疏,要和掌管章奏处的左通政商议;民众奏疏,要和掌管陈情处的右通政商议。

参驳也不能随心所欲,把别人的奏疏不予封进。可以说他的权力处处受限,不像以前任意。

但这终究是完善通政司的机构,提高通政司地位。吕图南向皇帝表示,一定做好这件事。

朱由检把通政司的机构完善了一遍,又去处理大明通讯社的事情。这是他心中规划的舆论平台,提高朝廷权威和分化官员的工具,当然不能因为通政司的不重视就放弃。

所以他直接向群臣道:

“民间有图书、报纸发行发行经验的,诸位知道多少?”

“可以推选几个人,到大明通讯社担任编辑。”

这些编辑虽然不是官职,吕图南这样的九卿看不上。但是对没有出身的读书人来说,已经是很好的职位了。

吕图南想到家乡福建的一位名人,举荐道:

“福建建宁府建阳,素来是印书重地。不但有民间书坊,还有书户服役。”

“朝廷的各种制书,例如嘉靖年间的《明伦大典,就是在建阳印制。”

“近年来,建阳余象斗,自号三台山人,刊刻了《三国志传《水浒志传《廉明公案《皇明诸司公案等书,在各地颇有名声。”

“臣以为,余象斗印书数十年,由他担任总编辑,定能把通讯社办好。”

朱由检对此不置可否,因为他知道印刷是印刷、编辑是编辑,两者是不同的分工。余象斗听起来就是个印书的,不适合担任总编辑。

但是此人印书数十年,应该在印刷上很有经验。让他去办印刷厂,似乎也很适合。朱由检道:

“召余象斗进京,看看他的才能。”

“若是能够使用,那就负责印刷。”

“还有其他人选吗?”

听出皇帝对余象斗这个人选不满意,出身嘉兴的大学士施凤来道:

“湖州凌濛初,秀才出身,和前任大学士朱国祯友善,曾编纂《后汉书纂评《国策纂评《东坡禅喜集等书。”

“他创作的杂剧、戏曲,曾得汤显祖称赞。”

这个是谁朱由检一时没想起来,又听袁可立举荐道:

“苏州冯梦龙,秀才出身,曾编订《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校对增补的《水浒全传《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等书,不可胜计。”

这下朱由检想起来了,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凌濛初编纂的二拍,合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

两人都是秀才,还都是这时的人物,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所以他当即下令道:

“召两人进京,暂时任命为主编。”

“谁能把报刊办好,就升任大明通讯社总编辑、特赐元士出身。”

两个在后世并称的人,被他安排成了竞争对手,看看谁更用心,帮自己达成目的。

皇帝所拥有的资源,果然不是普通人可比。一个特赐元士出身,就能让科举不第的读书人抢破头皮。

即使冯梦龙、凌濛初不来,这个消息传出后,也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不愁没有人才。

《明史·火灾:

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建阳县书坊火,古今书板皆烬。

这是明史中唯一有关书坊的记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