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督抚施政纲要139(2 / 2)

磨勘法推行之后,进士磨勘期四年,非进士磨勘期六年,差距非常明显。进士作为文官主体的制度,能够彻底定下来。举贡、吏员出身,再无法威胁进士。

说白了,皇帝是用磨勘法这个制度,承认进士争取来的地位。

所以进士出身的官员,越来越支持磨勘法。

在京城的举人、国子监的贡生,自然是反对磨勘法的居多。

但是这些人越反对,进士就越支持。因为他们认识到,举贡出身的官员,仍然有心威胁进士地位。

纷纷攘攘之中,推行磨勘法最需要的吏部,终于站了出来。

十一月十三日,常朝。

吏部尚书房壮丽,条议铨政四事:

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官员升迁论俸宜定、抚按之举劾宜严、人才之录用宜公。

句句没有提磨勘法,却又句句都在说磨勘法,显出他的态度。

朱由检大喜过望,当即就赞扬道:

“房卿说得好啊,当真是老成谋国之言!”

抓住这个机会大肆阐发,朱由检向群臣道:

“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这点说得很好!”

“如今很多督抚一年不到就被迁转其它官职,连地方都来不及熟悉,怎么能处理好事务呢?”

“以后总督、巡抚廷推时,让他们先写出施政纲要,大臣根据他们的施政纲要,廷推出合适人选。”

“然后给他们三年时间,实施这个纲要。”

提出了施政纲要这个制度,朱由检道:

“三年任满之后,按督抚提出的施政纲要,对他们进行考核,决定相应黜陟。”

“房卿这个督抚久任提议,朕就当廷批了。”

“以后督抚廷推,就按这个办法!”

乘机改变了督抚廷推办法,群臣交头接耳,谈论改变好坏。

兵部尚书袁可立道:

“陛下此法甚好,但对外地官员却有些不公平。”

“他们不在朝廷,如何能把施政纲要及时写出来传到朝廷?”

“难道廷推的时候,都廷推在京城的大臣?”

这是一个问题,大明现在的通信条件,远远比不上后世。

外地官员得到消息、再把施政纲要写出来传到朝廷,近的需要十几天,远的需要三个月——

这么长时间过去,黄菜都凉了,还谈什么廷推!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一月

吏部尚书房壮丽条议铨政四事:

一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

一官员升迁论俸宜定、

一抚按之举劾宜严、

一人才之录用宜公。

俱如议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