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婉住院30(1 / 2)

虽然有些懵,毕竟不是傻。

邀请丽婉妹妹一家住下,需要住院观察。有袁守诚老孙陪着,叶蓝又回了书房。

刚走进书房,云大又钻了出来。还带着几个孩子。

说来给电脑仙师请安,顺便瞻仰仙师一番。若是能传点技艺,自己必不敢忘。

狗东西!知道利用几个小的了,长进了。

敏儿抱着自家阿耶的腿撒娇。腿要被摇断了。

对于孩子的要求叶蓝真是无法拒绝,尤其是还有几个一脸期待的看着他。

打开电脑……

下午做不了计划了,陪孩子吧。

他在这边陪孩子,顺便让人给郑丽婉一家准备房间。其实也不用准备,老孙那边有备用房间。

给孩子们放了后世音乐。自己的思绪却飘荡开了。

原本以为现代音乐会太过超前,没曾想孩子们不但接受,还很喜欢。

想起了教后世女儿钢琴的女老师,女老师的父亲。音乐学院的教授,退休以后在女儿的艺术学校帮忙。

老教授说起音乐那真叫头头是道。说无论是音乐艺术或者科学,要是有人真的穿越,隋唐整个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而隋唐时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高速发展。单单是音乐艺术一项就足以雄踞潮头。

隋朝时期,共有九部乐。以各地国名或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名称。燕乐可以称宴乐。

九部乐除了汉族传统的民间歌舞清商伎,还有西凉伎,也称国伎。高丽极。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康国伎。疏勒伎。

到了唐朝又稍有变化。

唐“九部乐”、“十部乐”唐代宫廷燕乐的乐部名称。唐初沿袭隋代旧制。沿用隋“九部乐”。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在废除“礼毕”的基础上,将“燕乐”列为诸部之首,

在废除“礼毕”的基础上,将“燕乐”列为诸部之首,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张文收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这是一部歌颂和宣扬唐太宗“贞观之治”太平盛世的歌舞。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统一高昌后,加奏“高昌伎”,形成了唐代的十部乐。

唐朝还发展出了“坐部伎”和“立部伎”

坐部伎”和“立部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舞蹈人数少,注重个人技巧,表现细腻抒情;歌唱、舞蹈、器乐均在堂上”表演,属于小型歌舞。后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歌者、舞者人数众多。乐队则站立“堂下”伴奏,属于大型歌舞。

和后世很像,歌舞晚会。

唐朝还有自己专门的音乐机构。

大乐署,唐代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监管雅乐和燕乐,还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合一的机构。

鼓吹署,卤簿与军乐的官署。鼓吹署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演奏的音乐以鼓吹乐为主。是从属于太常寺管辖的一个音乐机构。

教坊,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有内校坊和左右教坊共五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真是因为有如此专业的机构,又发展出了类似音乐剧的燕乐大曲。

燕乐大曲:又称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还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较之相和大曲、清商大曲有更高程度的发展。在唐大曲中,清商大曲,龟兹大曲和西凉大曲是三类不同典型风格流派的大型歌舞音乐。唐大曲的结构也相当复杂,主要有散序,以器乐演奏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和曲破以舞蹈为主的三大部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