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礼乐67(1 / 2)

巳时一到,响起一阵锣鼓鞭炮声,围观群众纷纷安静下来。

木台走上来位中年文士,乃是福寿楼自国子监特意请来的一位大儒,为人以方正出名。那位文士先向四位大儒见过礼,而后又向八方四面分别作过揖,这才开始说话。

文士先简单介绍下自个身份,而后隆重向看客们介绍了四位大儒的身份。其中那位眼熟的老人被称呼为明善先生,光那名号就让围观百姓惊呼连连,那边孟院监与蒋掌书好像知道这位,忙上前请教一番。

蒋掌书介绍道:“明善先生可是湖州有名的大儒,二十三年前写下《治国论》交给陛下,为一统大业出力甚多;又在湖州主持编纂了《百家文》,为众学子奉为圭臬。老先生已年近耄耋,没想到这次关中书院居然将这位自湖州请了过来。”

“哦,蒋掌书,那这位明善先生姓什么?”我追问道。

“额。”蒋掌书与孟院监对视一眼,“老先生出名后一直被称作明善先生,京城与湖州又相距千里,还真不清楚,你好奇这个作甚。”

我便将听戏那日发生的事对三位先生又讲了一遍,孟院监听完后冷眼看过来,那根摩挲发亮的戒尺悄无声息自袖中溜出来,被孟院监捏在手里。

我忙将手递过去,孟院监举着戒尺狠狠抽下来,说道:“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贤这些道理你背的烂熟,但尊老这事居然还要小蓝儿教你!”

说完第二下戒尺又抽下来。

“因为老人身上的气味便退避三舍,且不说你是书院学子,便是从没读过书的人也知道该不该这么做。难道现在老先生身着锦袍坐在名堂,你小子又要躬身哈腰谄媚笑着凑上去!”

第三下戒尺再次落在已经红肿的掌心。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读书可以读不好,但做人不行!当时若是小蓝儿不在,岂不是你要对需要帮助的老者视而不见。”

当时若是只有我一人的话,自然不会视若无睹,但眼下说什么都是狡辩。所谓圣人论迹不论心便是这个道理,错了就是错了。我忙躬身回答:“是,弟子知错。”

蒋掌书在旁说道:“院监这些也是为你好,好生记下来,下次再遇到那位老人,不论身份都好生道个歉去。”

孟院监道:“再有下次试试,回去后再将先贤遗篇也抄上一遍!一并带过来。”

“是,弟子谨记先生教诲。”

坐回桌前,见孟院监收起戒尺,一群人马上好奇围过来,七嘴八舌问起缘由,我笑着胡乱应付过去。秋儿也凑过来小心翼翼问:“哥哥这是被先生们教训了?”

“是啊,做错事就要被教训,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

冬儿牵起那只挨打的手掌,帮忙吹着,我揉着她的小脑袋道:“好了好了,没事的,安心看比赛。”

木台上文士已认真谢过各位来看的百姓与福寿楼,正为来客介绍着参加此次大比的众书院。三两句后介绍完各书院及此次大比规则流程,宣告此次大比正式开始。

又是一阵喧天锣鼓鞭炮声,有福寿楼伙计小跑过来,请书院参加第一项比赛的学子上场。崔师弟站起身来,整理好衣冠后向先生们告了一声,阔步走上台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