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巧六、玉虎回京震动朝廷 三大臣各领其命出使沧州33(1 / 2)

巧六和玉虎一口气跑了一百多里地,直到驿站换马的时候,巧六才问玉虎是否要休息一会儿?玉虎摆摆手说道:“早到京城早踏实,咱们还是继续赶路吧!”玉虎此刻的心情巧六很是理解,毕竟他肩上的担子比自己重。此行吉凶难料,谁的心中也没底,巧六瞅着玉虎笑道:“玉虎,师父临行前一再叮嘱,让我一路照顾好你,不能让你累着,看来这个使命我是无法完成了!”说完,巧六翻身上马,向身后的驿卒问道:“下一个驿站有多远?”

驿卒知道眼前的二位都是紫禁城里的官员,拱手客气道:“回禀二位官爷,下一站是清水县,距此地一百二十里地。”巧六听完满意地向笑了笑,从怀中掏出二两银子扔到驿卒的手中,说了声谢便打马跑了起来。

这一路行来,玉虎对巧六佩服的很,他的马上功夫着实了得。巧六不仅能在马上喝水,还可以脚前头后,平躺于马背之上边行路边休息。上马下马他轻如飞燕点地,玉虎询问方知巧六过往还有着马戏团演员的身份。玉虎心下羡慕,便不住地央求:“六爷、六爷,回京后,给我传传您的骑术如何?”巧六也不藏私,一口答应,解释道:“放心吧,这些技能无非是熟能生巧,慢慢下功夫,不是难事!”

一路赶到清水县换马,巧六有意拖延下时间,为得是让玉虎喘口气,直直腰,便与他聊起了关于他参三大臣的事:“玉虎,咱哥俩同在皇宫里当差,你伺候皇太后,我服侍大总管,时常与大臣们见面。这上表参奏皇上的爸爸可不是件小事,后果你可想过?还有那位官居一品的太后重臣李鸿章,他权倾朝野,如今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你这一告,他一旦恼羞成怒,以权谋私伤害与你怎么办?还有那位手握兵权的琪瑛,他是皇亲国戚,祖上还为大清立下过赫赫战功,可不是位好惹的人物。如果咱们的皇太后身有顾虑,翻脸不认人,拿你试问你又该如何应付呢?”巧六一连串提了三个问题,来试探玉虎,为的是看一看玉虎做事的决心,是否因顾全自身从而临场反悔。毕竟他二人一旦回到京城,那面对的必将是一场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大战。

巧六的用心,玉虎完全理解,此行之艰难也是他预料之中的事。玉虎冲巧六嘿嘿一笑说道:“我早已打定主意,此行纵有千难万险,哪怕九死一生我也绝不退缩!我明白自己不过是一名小小的侍卫,但我所做皆是为的大清江山稳固,为天下百姓乐业安居,也为了自己能有个美好的前程。既然明白自己的目标,那就只有抛开杂念,一往无前!”玉虎说罢翻身上马,向巧六拱手道:“六爷,我的师父,咱们一口气直奔皇宫吧!”

巧六见玉虎有这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心中是暗暗叫好:“看来玉虎的绰号不假,他这出山的猛虎,利爪出鞘,势不可挡啊!”不过巧六还是选择在武清县的驿站小歇一下,吃了点干粮,喝了些水,才继续踏上去往京城之路。

到了紫禁城正是午后时分,东华门的值星官说皇太后与皇上带着文武百官已于昨日去往了颐和园。

巧六、玉虎俩人心有灵犀,同时说道:“走!去颐和园!”

二人在皇宫换好坐骑,很快便到了颐和园的东门。站岗的禁卫军都认识他俩,何况他俩都佩戴着腰牌,进入园中是一路畅通。二人把马牵入马厩,大步流星地奔向了慈禧的寝宫乐寿堂。谁知,值星太监老李头迎面走来,告诉他们:“二位回京定有大事向皇太后禀告,请稍候片刻,皇太后此时正在长廊中散步,我即刻派人去禀报。”玉虎是个急脾气,老李头的话音刚落,他便上前说道:“公公,劳驾您在前引路,我们一同去吧。因为事情紧急,容不得耽误片刻时间。”玉虎说完,向巧六递个眼神,巧六心领神会,急忙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银元宝递到老太监的手里,低声道:“公公,幸苦一趟吧。”

老李头用手掂了掂银元宝,足有十两重,便高兴地回道:“也好!小的们,头前引路。”四五个小太监一挥拂尘,齐声回道:“是!”

从宫门前的青芝岫走到长廊的邀月门时,老李头为了讨好李莲英故意向巧六言道:“六啊,自从大总管走后皇太后可是不得开心啊,说皇宫里太闷,执意要出来散散心。八王爷便借机提出建议,请她到颐和园中看禁卫军比武演练。皇太后欣然同意,只是对我们言道:‘可惜呀,小李子不在,我这心总踏实不下来。他领命剿匪,是个危险的差事,当初真不该同意他的请求啊。’六啊,给我透个消息,你师父这次剿匪是否顺利?老朽我也是挂念在心啊。”巧六懂得老太监的用意,他这是两面讨好,好坏全在自己一张嘴上。他便灵机一动说道:“谢皇太后的惦记,感谢公公的关心,我师父剿匪大获全胜,还未动一枪一弹,全凭巧用人施妙计,使得各路的土匪自动归降,今儿我们回来就是向皇太后谢恩的!”

巧六的一番话老太监自是相信,只是从玉虎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的回京定是李莲英安排的,而且他的目的恐怕不只是感恩表功这么简单,而是另有隐情。

过了邀月门没多远便是长廊中第一个亭子留佳亭,只见前面有一堆宫女把皇太后围在中间。慈禧坐北朝南坐在龙椅上观赏着昆明湖,眺望着龙王庙,是那样的凝神注目。老太监让大家止步,自己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跪在慈禧面前禀报:“巧六、玉虎回京了,说有要事向皇太后禀报。”慈禧听后蓦地从龙椅上站起,急忙问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快快传来觐见!”

老太监笑了笑,大声喊道:“巧六、玉虎前来向圣母皇太后请安!”

巧六、玉虎闻听快步走来,跪在慈禧的面前,齐声说道:“祝皇太后万寿无疆!”

慈禧坐下,看着眼前的两位熟人沉思片刻后问道:“巧六回京是送李大总管的奏折,玉虎侍卫回京所谓何事啊?你的职责是保护大总管的安全,是不是有什么紧要之事呀?”说完慈禧挥手,让宫女们退下,继续说道:“玉虎,我先听听你回京的缘由,若理由不充分我可要治你擅离职守之罪!”

玉虎连忙从怀中掏出奏本,大声说道:“启禀皇太后,奴才奉旨随李大总管去河北探家,一路上风波不断,先是沧州驿站遭害,后是沙立太徇私枉法,派人杀害沧州知县李不多。负责刺杀之人是沙立太的幕僚王宝路,真名叫潘武,他是黑虎山的土匪,一直潜伏在知府衙门。李大总管自上任剿匪督军之后,一直在寻找方法如何以最低的损失来降服黑虎山的土匪。正好潘武送上门来,李督军便来了个反间计,放王宝路回沧州,并说服他知途迷反,为朝廷效忠。王宝路为了报答李督军的不杀之恩,说服了河匪潘奇,也就王宝路的亲叔,一同归降于官府。潘奇为了侄子的大好前途,便带着潘武上黑虎山说服了匪首潘洪义归顺了朝廷。李督军更是胆识过人,独闯黑虎山与土匪谈判。收降黑虎山后,李督军得知盐山县的一股河匪与潘奇有牵连时,毅然决定,以匪治匪,让潘奇带领官军乔装后前往盐山,设计活捉匪首五大金刚,逼迫他们投降。就这样,一天的时间李督军剿灭了三地的匪患,缴获了大量的财物、金银、枪支、弹药。”说到这,玉虎抬起头把折子递给了老太监,接着继续说道:“禀报皇太后,奴才刚才讲得只是李督军剿匪的一个简略过程,与折子上的内容无关。我乃大内侍卫,负有特殊使命,有密报权。因此我的奏折中要参三位朝廷大臣:第一个,七王爷奕譞,他泄露机密,命沙立太杀害朝廷命官,对朝廷不忠,是欺君之罪!第二个,李鸿章,身为朝廷重臣,身兼直隶总督,他管辖的地区匪患丛生,民不聊生,乃是渎职之罪。第三个,琪瑛,他贪赃枉法,任人唯亲,重用之人皆为无才、无用、无德之辈。他所辖的军队风气败坏,私售军火,吃扣空饷,买官卖官。值此天子脚下,此风若起,恐是自毁我大清百年基石呀!皇太后,自从奴才进得宫后,深知您为大清江山费尽了心血,爱民恤民,深知民众乃一国基石的重要性。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不可失。官员们只是江山社稷的柱子,百姓们才是根基呀!”

玉虎说得是慷慨激昂,有些忘我,此刻他似乎成了长廊中的主角。他的声音传到了昆明湖上,湖中的浪花似乎都在屏气凝神的倾听着;声音回荡在长廊的廊顶,震荡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老太监听完玉虎的话后,心中不禁捏了把汗。巧六倒是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服气,他算是领教了一向沉默寡言的玉虎原来也是位口才不亚于师父的人物。

玉虎的异常表现着实惊着了慈禧,没想到才几天的时间,身边那个不动如山,沉静如水的玉虎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这一段长篇大论竟然是出自他的口中,水平还挺高。慈禧听得很认真,因为话语中涉及到她最为惦记的李莲英在剿匪中如何不费一兵一卒,大获全胜。再者眼前这个小小的五品侍卫,出了趟京城,回来竟敢上折子参王爷和两个一品大员,而且都是渎职欺君之罪,竟还件件有理有据。慈禧心中有些不悦,几次想打断玉虎的话,可转念又一想,若如此则如同打自己的耳光,因为这密报权是她赐给玉虎的,慈禧只好耐着性子往下听,也正是后面的这些话提醒了慈禧。如果不闻不问将此事硬压下去,那无异于自失民心,自毁江山。一念至此,她接过玉虎的折子仔细看了起来。

慈禧看完合上折子,摘下老花镜,轻声问玉虎:“你的折子乃是参奏当朝三大臣。金龙的折子则是你们出京后的经历。金龙详细地汇报了李大总管探家和剿匪的全部过程,说得很细致,很具体,也与你参奏三大臣罪行的事实相符合。好吧,待我与皇上商量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理,你先下去休息吧。”

玉虎听罢,一直吊着的这颗心才踏实下来,他连续磕了三个响头口呼:“皇太后万岁”,随即便一头栽在地上,不省人事。

老太监眼疾手快,几步上前把玉虎扶起,试图将他唤醒。可玉虎紧闭双眼,只剩下呼吸的份了。一旁的巧六急忙言道:“禀皇太后,我与玉虎一路赶往京城,一路上基本没有休息,他应该是累坏了。不碍事,请您派人带他回房休息便可。”巧六说完,只见慈禧向他挥手道:“六儿啊,起身吧,跪的时间太长了,咱们回宫说话。”

几个小太监连抬带架将玉虎送往了永寿斋。慈禧让人传太医,命厨房做些吃的,配些营养品,送往永寿斋,然后带着众人回到了乐寿堂。

到乐寿堂后,慈禧给巧六赐座,拿过李莲英的奏折戴上老花镜认真地看了起来。慈禧边看边赞叹道:“好一个小李子!不枉我对他的信任,对他的好,心里有我,没给我丢脸。此次回乡收获颇丰,非同小可!让那些闲言碎语见鬼去吧!”慈禧的心中此时仿佛喝了蜜一样,因为李莲英的折子里几次提到惦念主子,问寒问暖,他关心小辫刘给皇太后梳头是否令人满意?他给皇太后按摩是否要比自己强?终归小辫刘是自己的师父,如果皇太后不可心的话,等他回去替师父挨板子。慈禧是个女人,是个失去丈夫渴望被人关心爱护的女人,尤其是听到自己心上人如此关切的话语,心中自是舒服激动,老泪在眼圈里涌动。说实话,慈禧是离不开李莲英的,换了任何人都没有李莲英那份体贴入微的心思。李莲英讲出的话让人如春风拂面,暖暖的,柔柔的。慈禧太后这位孤独的女人心中,恰恰被李莲英拿捏的准准的,开心也好,难过也罢,这些情绪都会被李莲英一一消化掉。在慈禧的眼中李莲英像是一根顶梁柱支持着她,陪伴并辅助着她掌管着大清的江山,坐稳那把风雨中飘摇的龙椅。几十年来在慈禧的培育和教导下,李莲英从一个小孩子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内务府大总管。慈禧也渐渐地改变了对李莲英的看法,不再把他当作一般的官员太监,而是自己的心腹,陪伴自己的一个男人。虽说他身上缺少了男人最珍贵的器件,但本性没有变,男人的气质和本领李莲英都具备。正是因此,他才能填补温暖慈禧那颗孤独的心。心心相印,相互理解,李莲英与慈禧在风浪与猜疑中并肩而行。

尽管李莲英的奏文很长,内容又面面俱到,慈禧仍是不厌其烦一字一句地将它看完。她站起身来,舒展了一下老腰,冲巧六言道:“六儿啊,你师父的奏表写的很好,很全面。我马上传旨让皇上来商议定夺。时间不早了,你也该休息了,吃点东西,去永寿斋看看玉虎吧。明日一早返回南皮你吃得消吗?”

巧六连忙起身,拱手道:“皇太后!奴才遵旨行事,万死不辞!吃得消!吃得消!”

老李头安排完玉虎的事后来汇报,见慈禧正与巧六讲话不好打扰,便在一旁等候。当巧六要告退的时候,老李头向前禀报:“报皇太后,玉虎没什么大恙,只是疲累过度,御医讲只要休息几天就恢复如初,请皇太后不要担心。”

慈禧听完后挥了挥手,叮嘱道:“老李头,玉虎暂时留在永寿斋,他的安全由你负责,如出现意外,我拿你问罪。记住,任何人不许见他,不能让玉虎离开乐寿堂半步。等风头过后,由我安排他的去处。”

老李头听后立时回禀道:“奴才遵旨!还有一事请容奴才禀报:永寿斋后面是万寿山,山上只有十几个太监看守,我想如有歹人前来恐怕抵挡不住的,是否请八王爷的禁卫军前来把守?乐寿堂也应加强防卫,毕竟乐寿堂南是昆明湖,西侧长廊,东边戏楼,又临皇上的寝宫很近,玉澜堂中建筑物颇多,别有用心的人侵入乐寿堂并不困难!”

老李头的话提醒了慈禧,她点点头说道:“好!你即刻去找八王爷,让他派兵前来守护万寿山、乐寿堂不得有误!”老李头领命转身出得宫去。

巧六看到眼前的一幕立时深感师父的英明。李莲英曾讲,皇太后会把玉虎保护起来,南皮城玉虎是回不来的。巧六此时站起身,从怀中掏出两个精致木盒放在御案上,拱手解释道:“回皇太后,这是师父送给皇太后、皇上的小礼物,一颗珍珠和一枚北宋潘仁美的帅印,请皇太后、皇上收下,以表师父念主之心。”

慈禧是识别古董的行家里手,从外观一眼看出,这两枚东西都是年久的物件,急忙让宫女打开,取出珍珠和金印。慈禧端详后惊讶地问巧六,这两件珍品是如何得到的?巧六便把珍珠、金印的事从头至尾扼要地讲了一遍。慈禧听后满意地说:“我现在方知,那北宋开国将军潘仁美的故乡竟在河北沧州的潘家镇,这可是一大发现!也好,潘家镇、潘家坟都要好好地派人保护起来,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发现。巧六,这件事由你转告李莲英,让他安排潘奇、潘武叔侄俩去做,待遇方面由李莲英决定即可,再有什么好的物件速速送往京城,我会重奖他们。”

巧六一见皇太后眼中放光的神色,便知她也是贪心之人,攥着大清国还不满意,连小小的潘家镇、潘家坟村都不放过,这样的人能治理好一个偌大的国家吗?巧六心中迟疑,一时语塞。慈禧见状继续发问道:“巧六,是不是你师父手里还有潘家的好东西呀?”

巧六这时猛然醒悟,立刻回道:“皇太后,有!有啊!还有些字画、古董和金元宝,师父说过,会一件不少的拉往京城。”

慈禧听完来了精神,猛地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冲宫女大声说道:“去取二百两银子,奖励巧六与玉虎!”

很快一个宫女从柜中拿出银子给了巧六,巧六跪地谢恩口呼万岁退出屋去。在一个小太监的护送下巧六来到了李莲英在颐和园乐寿堂后面的院子永寿斋,与玉虎见了面。不大会功夫,有人送上了吃的喝的,都是皇宫中上等的食物和饮品。巧六、玉虎狼吞虎咽地吃喝起来,这才舒缓了途中的劳累和紧张的心情。

巧六走后不久,老太监与八王爷匆匆地进入了乐寿堂。八王爷疾步上前向慈禧请安,只见他额头上冒着汗,双手颤抖地跪在慈禧眼前,慌里慌张地禀道:“回皇太后,奴才带来了两百多名禁卫军,分成两组,一组守护万寿山,一组护卫乐寿堂。请老佛爷放心,就是只苍蝇也别想飞进来。我已下了死命令,闲杂人员一律禁止上山,凡有在乐寿堂附近出现的可疑者,一律捉拿。”慈禧听后非常地满意,夸奖道:“这事情安排的雷厉风行,很好。”说完,脸色一变发问道:“王爷呀,突然叫你加强防务,这其中的原由你可知晓?有什么看法不防讲出来听听。”

慈禧自从收了西鼎庙以后,对八王爷的看法有个很大改观,认为他是个可用之人,比六王爷、七王爷实诚,不动坏心眼,对嫂子是言听计从,比他的四哥咸丰强的多。前不久还封了他庆亲王的衔位,已经与七王爷醇亲王平齐,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八王爷高兴得在园子里摆了宴席,喝了三天的大酒。因为一旦被封亲王便可以世袭下一代,光宗耀祖。如今大清的亲王不多,他老八又是最得受宠的一个,能不高兴吗!

庆亲王听完慈禧的话后,沉思片刻,说道:“回皇太后,微臣认为皇太后的旨意太及时太必要了!如今天下不太平,匪患严重歹人猖狂。听闻侍卫玉虎上奏折告了七哥、李中堂和琪尚书,这无异于是捅了马蜂窝。多年以来,我大清从未发生过五品侍卫上告弹劾王爷和一品大员的事件,这说明玉虎是个人才,也是个勇士。这是他深受皇太后您的影响,才敢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应该加以鼓励弘扬,万万不能打鞭子。因为奴才早就有所耳闻,七哥收取贿赂,不惜泄露朝廷的机密,甚至是皇太后、皇上的旨意。李鸿章如今大权在握,主管直隶两江各省,又是北洋水师的最高长官,可以权倾朝野。也正是这些权力蒙蔽了本心,让他不知感恩,一味地享受敛财。放高利贷,办电报局和票号,从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实话讲奴才贪的军饷只是皮毛,他的钱财可是只全羊。皖、沪、浙加上直隶遍布他的买卖生意,我猜测他的家底恐怕比大清国都富。再就是琪瑛,仗着自己是前朝的功臣,吃祖宗饭,败祖宗的威名不说,只拿沧州来讲。当地的绿营军花名册上是五千名军卒,实则只有三千兵丁,其余的都被他都吃了空饷。他的女婿是知府并主管沧州的军方长官,在沧州搜刮民财,横行一方,做尽了坏事。琪瑛与七王爷拿沙立太当作摇钱树,几人是沆瀣一气,不分你我。皇太后…”

八王爷说到这忽然停下,看了眼慈禧,见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神情很是专注。于是他接着说道:“微臣认为,李大总管的这招暗度陈仓颇显其高明之处。因为他是太监,不能干政,利用玉虎的嘴说出了自己的话,看一看皇太后做如何的反应。如果怪罪玉虎那李莲英定会出面讲清,如果这奏折到起了作用,功劳只有玉虎一人。大总管则会暗中佩服皇太后的英明决断,称赞玉虎的正义勇敢,他绝不会上前抢功买好。所以说,微臣斗胆请皇太后下决心整顿吏治,不能再让三大臣如此的跋扈妄为下去了。若长此以往,大清江山恐会毁于他们的手中,天下大乱,社稷堪危啊!”

八王爷的这番慷慨陈词点中了慈溪的痛处。她万没料到,今日的老八已不是以往愚昧鲁钝之人,讲话如此的透彻一针见血,让她再无法回避这几个毒瘤的存在。当务之急是想个万全之法,既能削弱三大臣的职权,又能利用他们为自己服务。一棒子打死不符合慈禧的作风,她习惯于利用一帮子人管治另一帮子人,这叫做以人治人,是掌握文武百官最佳的方法。此举不仅能平衡朝野,还能管住那位渐渐长大的皇上。不然的话,皇太后的权力就会逐渐被削弱。慈禧想到这,沉思片刻,让宫女端过一杯茶水递给八王爷,长叹了口气,讲出了心里话:“王爷呀,你的话是字字真言,深深触动了我。如今咱大清是内忧外患,那些番邦蛮夷个个虎视眈眈。若除外患必先解内忧,我要先保住国内不能乱,也就是朝廷不能闹得人心慌慌。对那些不安分守己的官员,尤其是朝中重臣,我只可警告威慑,而不能捉拿入狱,毕竟这一帮子人的人脉基础太广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会造成朝廷的不稳定。试想,七王爷是皇上的父亲;琪瑛的夫人是咸丰爷的外甥女;李鸿章更不用讲了,直隶上下都是他的人,最重要的是北洋水师的军官百分之百都是他的老部下,全是皖系的人。我可以先把他的兵权拿下,把他送往保定总督府,让其一心专管政务,以观后效。至于你的七哥那更不能动啦,只能让他向老六那样,找个地方享清闲,最好是回家养老,享受那儿女团圆子孙绕膝的生活。”

八王爷听完慈禧的一番话后,立时醒过味来,说道:“皇太后英明,高瞻远瞩,奴才佩服!这是一手秒棋,既可安抚民心,震慑贪腐,又不把他们逼上绝路狗急跳墙,只是琪瑛太便宜他了!”

慈禧听后冷笑一声说道:“琪瑛的惩罚最重,我要让他知道我的厉害。我让皇上下旨罚俸一年,留用一年,如若不思悔改,永不受用。至于他那个女婿沙立太,鞭尸抄家埋在沧州;那个企图谋害李莲英的琪格娜,交与刑部审理,若证据确凿,绝不姑息。我可不认他是什么皇家的血脉,我只知她是个丧心病狂的魔鬼!”慈禧说着,气不打一处来,脸色都变了。

八王爷听得出来,皇太后这是在给李莲英出气,教训琪瑛父女,便脱口一句:“好!大快人心呐!”

慈禧见八王爷表了态,心里也踏实了不少,毕竟他代表了朝中一部分元老的认可,证明自己刚刚决定是正确的。她喃喃自语道:“唉,归到底都是自家人,我这是养了一帮吃人不吐骨头的狼呀!”说完,她大声喊了句:“老李头,传皇上来议事。”

八王爷一见慈禧发火,得知不能再待下去了,便拱手告辞:“皇太后,微臣到宫外值守伺候,有什么事唤一声即可。”

慈禧也知道他的心思,便安慰道:“也好,去吧!我呀,心里头总觉得有什么事不踏实,但又说不好是什么?我这操心的命啊!”

听完慈禧的话后八王爷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人来——李莲英。他明白了皇太后发火的原因,转身向慈禧拱手言道:“启禀皇太后,李大总管如今安然无恙,尚在南皮候旨。我认为此事不能拖延!应该尽快地让巧六回去宣旨,大总管回朝后,您的心病也就痊愈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