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作坊里的两个活宝(2 / 2)

  这可把魏守进给骄傲坏了,心里直念叨:“专家就是专家,说话都这么客气。”

  而后赶紧道:“可以试,可以试,我们厂长之前打过招呼的。”

  厂长么,自然就是陈乔玉了。

  “我们可不是什么专家。”两个学生笑道,“我们是朱教授的学生,朱教授才是专家。”

  说完,就收起本子,按照刘婶子的指导,一一洗手,开始进行手切红薯研磨粉浆的过程。

  朱教授此时踱步到陈乔玉身边,很是赞赏地看了看她:“一个农村小作坊,能够做到工序标准化,真的相当不容易,现在很多国营大厂都还没有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意识。”

  乔玉不敢夸自己先进,只谦虚道:“也是在别处学的。”

  第754章 作坊里的两个活宝

  这话朱教授一点儿没怀疑。

  他当然也知道,民营企业家里确实不乏一批能力优秀的人才,敢为人先,思想先进,但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能力。

  很多人靠着自己的能力特长,拉拔出来一个队伍,却没办法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让团队持续发展。

  大多数人最后都会因为个人能力受限,团队无法自主成长,而导致企业无法继续壮大。

  但今天来看乔玉的作坊,朱教授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震惊的。

  “你的这些管理理念,正是我们的乡土企业所缺乏的。”

  “我们见过很多小作坊,都是刚开始发展不错,但很难坚持下来,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倒闭,生产流程没有标准化,就是其一。”

  乔玉非常明白朱教授的话:“刚开始我们也是的,一开始连研磨机都没有,我就是找了几个人,请了个师傅教。”

  “但即便是同一个师傅教的,用同样的红薯,同样的步骤,也会出现质量不一样的情况,因为大家没有标准,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理解去做的。”

  “刚开始我们也走了很多弯路。”乔玉想想刚开始天天蹲在红薯粉作坊里,跟大家一块儿做红薯粉的时候,有点唏嘘,“一开始大家切的块儿都不一样,一步差异,导致后面磨粉浆的步骤就麻烦,磨的粉浆也是粗细不均匀,更别说后面的煮粉。”

  “后来是大家伙儿一次次调试,确定下来手工切块的大小标准,所有人都练了足足两天,才能保证不管拿到什么样的红薯,第一时间就能判断怎么能够切成标准大小的块儿。”

  “我们还弄了个秤,时不时抽查复称一下。”乔玉不好意思地笑道,“这样才能保证大家长期维持在标准水平。”<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年代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