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姚家村村民的商业意识616(1 / 2)

  悠闲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大年初八,乔玉就又去小芦沟村,早早地把过年这期间积压的鸡蛋给运了一批过来。

  余建设过年没回,屠慧东念叨了一整个年关。

  “都给他寄钱了,说了家里不缺钱不缺钱,他还是舍不得回。”

  余小红在一旁无奈道:“妈,哥都说了不是因为钱的事儿,是他想留在学校里学习,他们学校好多学生寒假都不回家呢。”

  有些学生家里远,火车转汽车转驴车,有的还要翻山越岭,光路上就要花三四天。

  再者,有些地方粮食不丰产,又没有别的收入,把口粮卖了才凑了那么些钱,这要是回去一趟,来回的火车票都买不起,索性就不回去了。

  余建设信里说:“我们学校有高年级的学长,听说三年都没回去过。”

  所以觉得自己这个寒假不回去也没什么。

  中间乔玉他们还去过两次呢,感觉离家也没多远。

  余小红跟余建设是家里的老小,感情最好,余小红就帮余建设辩驳。

  “乔玉姐,你别听我妈唠叨的,我哥回来根本不是因为钱的事儿,他是想留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他们学校有个老大的图书馆,特别大,里面几万本书!”

  “我哥说就算去掉一半他看不懂的,剩下的一半也有几万本,他就是天天看都看不完,得趁着寒假的时候多看点儿。”

  乡下孩子,接触到书籍的机会并不多。

  除了上学上课用的那几本之外,谁家要是能有个三五本杂书,那都算是不错的了。

  陈乔玉能懂余建设的心思。

  她在现代超市看到图书区的时候感受也是一样,从来没想过还有这么多书可以看。

  简直是爱不释手。

  陈乔玉每回在那儿看完,都恨不能把书都给带回来。

  只可惜她能带回来的书不多,有些买了,也只能借由送给松松,自己悄悄抄录。

  再就是偶尔能从废品收购站里找到一些老书,但82年之前的也很少。

  废品收购站的大姐说这种老书一般都会有人来收。

  大部分那些收藏老书的人会买走,比当废品卖要值钱,很少有剩下的。

  陈乔玉便只能挑一些短小精炼的,去掉封皮封地,再一一看过里面的内容没有不合适的,给带回来。

  因为精力的问题,她也没办法一本一本去扫,所以靠她的速度,也就隔个十天半个月往回带一本两本的。

  这跟大学图书馆肯定没办法相比,只是自己在家看看,偶尔借给亲近的朋友罢了。

  他们这会儿的人不玩手机,电视也看得少——许多人舍不得电费,电视信号也不好,大部分人都只能看书看报听听广播。

  不像现代人,根本不缺信息渠道,现在的厂子和学校都有报刊栏,是正经张贴报刊的地方,许多人都会去看的。

  陈乔玉突然觉得自己的红薯作坊门口也能搞个报刊栏,把一些儿童绘本里的东西,想办法誊过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