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以德报直(下)(2 / 2)

他明白其中道理,但他认为,这句话在这群山贼身上不适用。

如果以直报直,这群山贼迟早有一天会重归山林,重做山贼,那这群山贼的命运,一辈子就被定格了。

他明白山贼的苦衷,他知道底层百姓的生活有多么不易。

只有深处底层的人才知道,底层的人不是不想选择,而是他们没有选择。

林牧不想做象牙塔上的理论家,他想做一个躬身入局的实践者。

林牧追上李子意,决定和李子意一起去京城。

他倒不是想要巴结李子意,而是单纯地认为,李子意是一个能体会民间疾苦,能为苍生着想的好皇子。

李子意也愿意和他一同回京。

一是因为他觉得林牧本性纯良、心性坚韧,是个可造之材。

二是因为多个人说话,也可以消磨消磨路上的无聊时光。

于是,林牧便搭上了李子意的便车,被李子意安排到翟青的马车中。

翟青领会了李子意的言外之意,对林牧关照有加。

一路上,李子意时不时会找林牧说说话,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诗词文章。

李子意发现,林牧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但是在诗词文章上的造诣极高,他对诗词文章的热爱,可以用痴狂来形容。

李子意还发现,林牧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会活学活用,会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看,而不是空谈理论。

在谈话的过程中,李子意也了解了林牧的家世,贫寒不足以概括,只能用悲惨来形容。

林牧两岁丧母,三岁丧父,上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依靠,下有比他小一岁的妹妹。

叔伯、姑嫂冷漠如路人,舅舅、舅妈不识人。

三岁的他,不得不肩负起养活自己,照顾妹妹的重担。

他拾荒、掏粪、跑腿、通烟囱……样样会,样样精,成了远近闻名的能干小伙、傻小伙。

他做的事比别人做的好,但得到的工钱通常比别人低一半。

谁都知道他需要钱,谁都能用钱卡他的脖子。

对于各种不公平,他从不抱怨,反而心怀感恩。

在他看来,没有这些人给他活做,他得饿死,他妹妹得饿死,他也就没钱送妹妹去学堂。

林牧不愿让他妹妹受苦,便将她送进学堂,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林牧妹妹很懂事,她知道知识在她身上,无非就是谈资罢了,并不能求取功名,她努力学习,一切都是为了林牧,为了每天回到家里,给林牧讲学。

林牧和他妹妹的天资都很好,加上后天的努力,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时常会被有钱人家邀去写几副对联,写一些铭文或一些祭祀文章。

两年前,林牧妹妹受邀去一个财主家写碑帖文章。

不料,此去就是永别。

财主见林牧妹妹生的水灵,又年纪轻轻,含苞待放,欲行不耻之事。

林牧妹妹誓死不从,最后在抗争中消香玉陨。

林妹妹,一个才女,从此告别了林牧,告别了人世间。

林牧报官,官不应,上访,访不见。

他没有抱怨当官的昏庸、无能,而是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用他妹妹教给他的知识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去为底层百姓服务,去为底层百姓解决困难。

于是,他参加了科考,并在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林牧成为解元后,按理说,应该有很多人巴结才对,但是,人人都认为他是个书呆子,只会读死书,即便以后做了官,顶多也就是个县令,翻不起什么浪。

更何况,在那些人看来,林牧的脑瓜子太死板,根本不适合混官场。

基于种种判断,那些聪明人认为没有巴结林牧的必要。

林牧也不奢望得到这些人的帮助,为了凑出进京赶考的路费,他拼命给别人做工,那些聪明人再度扼住林牧的咽喉,工钱比之前给得更低。

林牧没有抱怨,只要有活他就做,不论钱多钱少。

即便如此,他也未能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最后还是在一些穷苦老乡的接济下,才勉强凑足路费。

不成想,半路遇到山贼,将他进京赶考的路费全部抢走。

为了要回盘缠,他只能不断给山贼说好话,讲道理,希望山贼能把钱还给他。

然而,山贼却把他倒挂在了树上,让他自生自灭。

好在山贼还有一些良心,没有将林牧直接杀死,这才有了林牧和李子意的相遇。

命运就是这般世事无常,你不知道好运和噩运谁先降临,谁先改变你的命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