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白纸(1 / 1)

关山中学在关山乡街北边,它的北边是东西流向的大龙河。它大门朝西,要进入学校,需要从南北向的国道,向东走大约五六百米的路,才能进入。学校院墙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农田有南北向的大沟,大沟连通着北面的龙河,和南面的白马河。大沟的两岸长满芦苇和杂树。

关山中学初二(1)班的,周洪、邱波和李勃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他们都是住校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初中这近两年来,他们走过了风风雨雨,虽然他们的家境都不是很好,但也过得很充实很满足,他们一起玩耍和学习。

四月中旬的一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他们三个一起沿着校园的东墙边的小路往宿舍去。他们一边走着,一边谈论着,突然,邱波指着东边的天空喊道:“你们看,那是什么?”周洪和李勃闻言,便顺着丘波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校园外东边的天空,有一卷像白纸或白布的东西,扯天扯地的,像下雨似的连绵地下着。天空中那不断下垂的一大卷,那一大卷白色纸样的东西,一直垂向地面,而且还不停地向地面落着。“那是不是白纸啊?”邱波问道。周洪和李勃几乎同时道:“是的,一定是的。走,我们去看看!”说着他们就一同翻出了学校院墙,迅速地向着那下白纸的地方冲去。

他们看着那还在下着,像白纸样的东西下落地方,沿着田间小路向那跑去。他们跑了大约六七百米,到了那东西的附近,原来那东西是落在那南北沟的东岸,有几棵老柳树的地方。他们看着还在落着,但天上那卷已经明显很少,就快要落完白纸,向着那落下的地方赶去。

四月的天还是很凉的,大沟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枯枝败叶看起来明显变形,岸边的芦苇芽虽已经长了三四十公分高了,但此时此景却给了这三个孩子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当他们三个就要走那下落的,有几棵树叶已经是鹅黄绿的老柳树时,天上的白色纸样的东西,也已经全部下完了。天底下静悄悄的,只有那丝丝冷风在静静地吹着,让他们三个不自觉地打了几个寒颤。

他们往前走着,终于到达了那里,可是那里什么也没有。按道理了,下了那么长的时间,那落下的白纸应该是一大堆啊!可眼前连一片纸也没有!只有三个被扒开的老坟,在那几棵老柳树下,那被掀开的腐烂的棺木,仿佛是几个幽幽的黑洞,想要说着什么,并且还有着丝丝气息从那几个黑洞中吐出,这些都彰显着这几个无主老坟的破败和荒凉。这一切让这三个孩子感到十分害怕,一股寒意直冲脑门,他们三个相互看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地转身向学校跑去。

回到学校后,他们三个还是感觉很害怕和不解。经过商议后,他们决定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上晚自习的时候,他们三个就一起去找了班主任邱老师,把下午他们遇到的事说了一遍。

邱老师听了他们三个说的事后,在那思考了一会说道:你们三个看到,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看到是云和雾。因为,云是可以变化形状。再之,现在天气还是很冷的,地上靠近水边的,还是有很多雾气。天上有很低的云,再加上地上的雾气,这两样加在一起,会不会就是你们看到们情景?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当时那个地方刚好在下雪,但地面上的温度较高,雪直接就变成了雾。刚好这一现象又被你们看到了,你们说是不是?

邱波他们三个都点点头,表示赞同。李勃鼓足了勇气还是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刚好落在老坟跟前呢?”邱老师接着回答道:人的眼睛判断距离是靠参照物的,你们当时是在远处看,在你们的位置和老坟的位置决定的直线上,只要是在老坟位置的后面,你们都可能看到落在老坟上的。

邱老师给他们解释了很多很多,直到他们三个全都明白了。只是他们三个还是有疑问:雪雾云,这些东西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可他们三个看到的却是有固定形状的啊?那天空巨大的一卷白低状东西,在一直往地面下着的啊,不是飘乎的云或雾啊?一个人可能看错,那两个人、三个人也能同时看错?谁能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想不明白,他们周未回家,又把此事告诉他们的父母。巧得很,邱波的爸和我关系挺好,他把他的疑问告诉了我。

上面的这件事中,三个初二学生看到天空中下着像白纸或白布的东西,极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现象,像他们的班主任给他们解释的那样,是云彩、雪花、雾气或者其他物质。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被人们看到,但是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可能并不容易被理解。对于三个初二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来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他们有可能会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解读它。

不要说是中学生了,就是我们成年人也是这样,当我们看到我们解释不了的现象时,我们可能会将这种现象视为一种神秘的事件,并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比如鬼神或者别的超能力的表现。这种解读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或者好奇。

对于这种现象的解读,人们的经验、知识和想象力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无论我们如何解释它,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的判断来否定已经发生和可能存在的事情,也不能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

我们应该以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以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过于主观和偏颇的看法,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