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657(2 / 2)

  有他在北面,许盈也心安...当时许盈要安定内外,北边看起来打成一锅粥了,暂时看不到(或者看不上)南边,但谁又知道时局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这次钟衡推荐来的青年才俊,他在信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不只是因为他们见识、学问等在这个时代出类拔萃,也是因为他们具有这个死气沉沉时局中少有的活力——他们是主动要来京口的!

  在发觉许盈不是那等执政之后就昏了头的权臣(历史上这种人可不少了,譬如说董卓),并且雄心壮志、大有可为之后,这些青年就越发关注许盈了。许盈在讨袁成功之后让局势越来越稳定,地方百姓日子才两年不到就有了显著改善...这些他们看在眼里,自然也下定了决心。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此时的士人选择自己的‘明公’的时候是非常慎重的!这甚至不比婚姻,对于男子来说,结错婚了不幸福是有限的!左右此时也不讲究两情相悦,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才是理想状态!而且实在不成,总能纳妾,再不成还能休妻,总不会闹到要命的程度。

  ‘明公’一旦选定,要托付的就是全部的忠诚!君臣之义定下,赴汤蹈火、用命于时,都是在所不惜的。而且这没有什么修改的余地,往往是一条道走到黑——有降将换主的,有谋臣‘弃暗投明’的...但哪怕是真正意义上的‘弃暗投明’,在当下的道德观里也是永远不能抹去的污点!

  吕布背叛董卓,算是弃暗投明了,当时的董卓绝对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但这样弃暗投明的吕布并没有因为背叛的主公是个国贼,就免去了道德上的质疑...董卓再如何为祸天下,对于他吕布却是有恩的!他能背叛董卓,自然也能背叛下一个主公。

  所以,除非是阵营中不重要的臣下,不然能叫的出名字的,就很少在主公死掉之前换人效忠。

  正是出于这个心态,南兖州的这些青年才俊才没有第一时间来投许盈,而是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才来共襄大事!

  是的,他们确定追随许盈能参与到‘天下大事’中!

  相比起那些追逐着名利,又或者干脆就是随波逐流来的人,这些年轻人目的不同,想的事不同,一切就完全不同了。<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种田文 三春景&nbsp;&nbs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