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1 / 2)

  并没有想很久,冯遇春抿着嘴唇,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好啊,我拜您为师。”

  就这样,冯遇春成了许盈的学生,蔡弘毅等人的‘小师弟’。

  第306章

  和蔡弘毅汇合之后,许盈干脆离了马车,和他骑马并行。两人除了说说自己的情况,就是许盈问蔡弘毅建邺近况了...虽然许盈在建邺认识很多人,书信往来间足够他掌握建邺这边的风向了。但真正的具体情况哪里是几页书信说的清的,趁着如今还没进建邺城,正好听蔡弘毅说说。

  蔡弘毅也是新近从荆州离任,在建邺呆了不超过三个月。但他向来周全细心,在建邺官场上混了三个月,已经很够他知道些东西了。就在他的讲述中,建邺的情况渐渐铺陈开来。

  当初让许盈需要?暂避风头的南北之争已经落下帷幕,一些看不清楚大局,又或者看清了、但没得选的南方势力选择了反叛。这当然是失败了,这个过程中甚至没有动用多少侨居势族的力量,光是南方内部的分歧就足够让一切结束了。

  掌握着话语权和政治资源的侨居势族拉一批、打?一批,有些南方势族为了他们给出的好处,又或者是真的相信这是对南方更好的解法,选择了出人出力镇压叛乱...几场叛乱彻底摧毁了南方十几家势族,以及不知道多少家豪强,而动手的大都是另一批南方大族。

  而南北之争后,表面上南渡小朝廷终于能够同心戮力了,但事实上哪有那么简单!

  先不说南北之争的余波犹在,朝局上侨居势族和南方大族都尴尬。只说赢了南北之争的侨居势族内部就很平静了吗?当初大家都是异乡来客,侨居江左,自然可以团结一致,此时已经反客为主了,当主要矛盾被解决,一些次要矛盾自然就暴露出来了。

  朝堂内各种站队先不说,如今最显眼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小皇帝想要攫取更多实权,而袁继为首的一批渡江旧臣作为实权派不肯放权。另一个则是北伐问题了,此时南渡也还没多少年,北伐的锐气是有的。

  有的人看的长远,知道‘迟则生变’,担心真的拖久了,北伐的锐气拖没了,说不定小朝廷上下会安于江左富贵、安逸。到时候再谈北伐,阻力会比现在多的多!因此,一批人无论是出于公心,又或者是有利益牵扯其中,都大力主张起北伐来。

  有主战

  的,自然也有反战的...也不能说是反战,这年头‘北伐’还是南渡小朝廷的政治正确。所以这些人只是说‘时机尚未成熟’,朝廷刚在江左安顿不久,这些年又要平定地方叛乱、抵抗北方时不时的骚扰,并无余力北伐。

  别的不说,北伐总要钱粮吧?以如今国库中能饿死耗子的情况,北伐所需的钱粮从哪里来?

  这两年比起初来南方时,朝廷的进项多了很多,皇家不再那么窘迫了,朝廷也终于能组织起基本的管理。但要?说富裕,那肯定也是没有的。这就像是一个人,原来是一个月挣八百块,活着就是受罪,只能说吊着一口气,自然不可能存钱。而现在一个月挣两千块了,勉强能够维持最基本的需求了,但依旧是有多少钱花多少钱,想存钱只能靠做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