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469(1 / 2)

  就比如原本历史上的兰亭集会,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依旧为人所津津乐道,除了有集会规模大,参与者皆是一时之选外,最重要的果然还是王羲之和他的《兰亭集序》。只要书圣的名头还在,天下第一行书的面子还在,人们就永远记得兰亭集会!

  当然了,《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质量也非常高,会被选入教科书‘朗读并背诵全文’并非因为字好、名气大,也是文章本身一等一...只不过王羲之就和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一样,某方面过于突出了,就掩盖了其他。

  古人也曾经评论过王羲之,说书圣大大是书法太好,以至于后人忽视了他的文章本身。

  如今许盈出《乌溪集序》自然也有差不多的效果,作为如今江左之地的顶流,他本来就是备受关注的,更别说如今还搞出了这等大新闻,可不得刷频一回么!

  等到《乌溪集序》传到建邺时,别人都在称赞文章,只有许盈的母亲王氏,与身边心腹道:“说来,也该准备准备,过些日子去一趟长城县了。”

  许盈在长城县任职这三年,也曾回建邺两次,一次是杨氏的生辰,另一次则是过节,主要都是为了探望杨氏这个长辈。他如今在三吴之地做官,离的并不算很远,有条件的话,自然得回家看看母亲。

  而杨氏并未去过长城县,这次主动提起去长城县却是别有想法的。

  “如今玉郎也大了,周家女郎也年岁合适,正是结为姻亲的好时候。”杨氏愉快地和身边人计较起这件事来。许盈如今已经二十岁了,周若水比他小两岁,也是年华正好!若是按照时下习俗早婚早育,甚至两人早该完婚,如今都有孩子了。

  之所以到如今才谈婚论嫁,一是许盈本身排斥太早结婚。十七八的男孩子,十五六的女孩子,身体还没有成熟,而结婚之后根本避免不了生孩子...许盈要是不知道相关生理知识也就算了,既然知道,如何能忍这个?

  另一方面,周家也希望周若水能晚一些出嫁。周若水身体不太好,医者也建议她不要十四五六就成亲。成亲之后就要圆房、就要生孩子,这种事对其他同龄女孩来说,生存率或许还可以,三四个里面死一个,那对周若水来说就是九死一生,甚至九死无生了!

  或许普通人家不在意,或者说没法在意嫁出去的女儿死活,但在周家这样的大家族,却是有这个余力去在意的。哪怕是从现实一点儿的角度出发,周家将周若水嫁给许盈也是为了结两姓之好,通过这个姻亲关系沟通侨居势族。

  一个早早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的女儿显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周家需要周若水为许氏生儿育女,活的长长久久,如此周家和许家才算是真的有了同进退的姻亲连结!

  再到如今,许盈二十,周若水十八,这在许家和周家看来是最合适的年纪,也是底线——许盈一个男子不说,周若水一个女郎,到了十八岁还不出嫁,若没有特殊原因,总是显得不妥。她不是没有长辈关照的孤女,也不是黔首人家的女孩,大家都看着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