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2 / 2)

  第267章

  华夏封建社会里,纺织业的地位一直非常特殊。而对于此时经营庄园的庄园主(包括豪强和势族)则更加特殊一些,他们在开发土地,用庄园客耕种之外,最不可少的就是搞纺织业了。

  之所以如此,和此时商业崩溃,实物交易取代货币交易,少见铸币有些关系。

  虽然此时最为硬通的货物是粮食,关键时候什么都没粮食好用。但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有天然问题的!比如粮食的单位价值过低,俗话就有‘十里不贩薪,百里不贩粮’的说法,原因是超过一定的距离之后,陆路运输的成本就太高了,非常不合适。

  二者,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自然损耗也很严重...再加上粮食本来也不适合存储太久——一个成熟的政权,甚至一个有家底的大家族都会有专门的粮仓,其中存储着足够消耗数年不等的粮食,但陈粮真的不好!

  市场上陈粮本来就比一般的粮食要便宜许多!封建王朝给臣子发工资常常包含了钱和各种实物,其中粮食非常常见,而这些粮食大都是从国家粮仓中置换出来的陈粮。这些陈粮官宦人家拿给仆人吃都嫌太次,只会拿到市面上换少量新粮。

  难吃还只是小问题,毕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吃土的时候都有,就更不要说陈粮了。关键是,即使是不嫌弃口味,粮食的储存也是有极限的,存储时损失每年都有,到了一定年份之后更是全都废掉!

  所以粮仓里的陈粮一般都会逐渐置换,避免这种情况。

  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这个时代真的替代货币,那又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市面上真正的‘货币’,除了一部分还在流通的汉代铜钱、大夏新铸钱、大周新铸钱外,更多的其实是丝织品。

  丝织品当然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没有黄金白银那样耐储存,又比如因为加工具体情况不同,同样一匹丝绢可能质量不同,价值差异很大,影响了商品交换...但相比起别的一般等价物候选,丝织品已经算是相对比较好的选择了。

  这一点纵观华夏历史都可以得到验证,在许盈熟悉的历史上,哪怕是明清时期,丝织品在大宗

  交易时都是能直接当钱用的!这点在明清以前可能更明显——因为明清时丝织品相对黄金白银来说降价很厉害,最普通的丝织品比同等重量的白银要便宜。但在那之前不是那样,带丝绢付账比带白银付账其实更轻便。

  在这个战乱四起、货币制度近乎崩溃的年代就更不要说了,一旦说到赏赐什么的,打头的几乎都是多少多少匹绢罗,汉代好歹还说‘金’呢!

  具体到民间交易,这一点更加明显...民间大宗交易很难凑到足够的钱,哪怕是世家大族也是使用绢帛的!<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种田文 三春景&nbsp;&nbs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