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1 / 2)

  和延又翻开旁边一册《字源》,见上面印字清晰、墨迹精光照人,忍不住感叹:“如今亦有人求书不得,转而抄书,只是抄书却是不如若冲你这印书了。”

  手抄版与印刷版是无法比较的,许盈认为印刷版更有前途才点亮这一科技树。不过,就此时常见的抄本来说,确实还比不上东塘庄园出品的印本。这既是因为抄书者不会是真正的书法大家,难以做到印本那样整齐,也是因为东塘庄园的印本都是精品。

  古代印刷术下生产的书籍,一向以宋本为最,因为人家各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后来者,虽然也有精品,总体质量的滑坡却是无法避免的——好处是,价格变得非常便宜了,即使是市井小民也能买市井来读。

  对比现在的手抄本,印本就算是精益求精一些,那依旧是便宜的,根本没必要追求更便宜的价格...追求更便宜的价格也没意义,这个时候又没有市民阶层,能读书的大多是有钱人。即使有一些穷读书人,那也不是真正的‘底层’!

  读书的大群体是不差钱的,反而是对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人眼里,书籍本来就是‘奢侈品’,许盈如果将奢侈品变为日用品,怕是既无法扩大市场,也无法讨好现有客户。

  正是由于抄本反而不如印本,才会有那么多人来求书!不然的话,想要书就去抄写好了。以前没有印刷术,大家不都是抄书的么?难到这个时候就忘了老本行了?

  普通人、没门路的人,‘将就’着抄书也就是了,但还有很多人并不想‘将就’!

  “再过几日,江州便有新书送到了。”许盈也不是很发愁,东塘庄园那边已经在加班加点印书了,因为优先供给建邺这边,‘缺货’也就是眼下几日而已。

  这一次印书坊又赚了不少...虽然许盈不太在意印书坊的这点儿赚头,相比起东塘庄园其他进项,印书坊的利润还是低的。但印书坊不只是赚钱的工具,它还有很多别的用处,这又是普通生意所不具备的。

  许盈现在考虑的是,要不要在建邺附近也开一个印书坊。

  别看现在的读书人不多,但绝对人数还是有一些的,而且印书坊还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他只是专开一家印书坊供应建邺、三吴、东南,那也是完全可行的。

  就在许盈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时,和延和许盈又闲谈到了别的事上:“说来,渡江而来的江北子弟都很羡慕若冲啊!”

  许盈各方面都很令人羡慕,但他不知道为什么和延会忽然说起这个,面色上有一点点不解。

  见他这样,和延解释了一句:“这是不群兄前几日偶然提到...不群兄算是我等之中第一潇洒肆意之人了,却还是有此感慨——不群兄素来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日日享乐而已,他所羡者,其实是若冲你不用为财货俗物所扰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