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1 / 2)

  在许盈身边越久,蔡弘毅就越是崇拜许盈,这种崇拜并不是哪一件事上来的,而是日积月累!

  《十二平均律》许盈确实没有花太长时间,因为这本书讲的问题就不复杂...特别是有上辈子的底子,需要费心的地方就更少了。

  这也是许盈在《字源》校订时,觉得无事可做,忽然想起来的东西。

  所谓的‘十二平均律’其实就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原本的历史上这是一个困扰了华夏不知道多少年的问题!直到明代由宗室子弟朱载堉提出具体方法,这才真正得以解决!

  之所以古人在这个问题上孜孜以求,这涉及到古人在音乐,或者说,在某些细节上的‘强迫症’。

  自上古开始,音乐就是和‘礼’牢牢绑定的存在,‘乐’是‘礼乐射御书数’君子六艺之一,《乐经》亦是六经之一(虽然现在已经失传)。或许这种重视在未来会渐渐流于形式(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这个苗头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看起来不关吃不关穿的东西很多时候确实非常重要!

  古人认为,音乐是非常庄重的存在,其中的规律应该和天时相合,所以一年有十二个月,音律就要经过十二律,然后回归原点——十二律从黄钟开始,经过应钟、无射等,直到大吕,最终归还到黄钟,黄钟大吕在后来还成为音律的代称。

  但问题就在这里了,古人一开始是无法将黄钟还原的,这也就是著名的黄钟还原难题。

  一开始,人们用《管子》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生律十一次,得到的就是十二律,此时的十二律无法黄钟还原,最后回到黄钟的时候差了二十四音分。汉代京房更进一步,同样用三分损益法,在十二律的基础上生四十八律,最后得六十律。

  此时回到黄钟时,只与原黄钟差了三到四个音分。

  纠结于此的人依旧不满足,此时针对始终无法还原的问题,在学术界有两种倾向,一个是使用三分损益法继续生律...计算量很大,好处是总会不断接近原黄钟,而坏处也是明摆着的——使用这个办法,只能接近原黄钟,而不能真正还原。

  这就像是数学题里的小明,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新的一天总会走完剩下路程的一半,然后永远无法抵达终点!

  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刘宋钱乐之就是用的这个法子,最后得到了三百六十律,此时与原黄钟已经只差一两个音分了!然而毫厘似千里,无论如何也无法黄钟还原。

  与钱乐之差不多一个时期的何承天看到了继续生律的致命问题(其实别人不见得看不到,只是没有新的解决方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生律),他提出要在十二律内部解决问题——将相差的音分十二等分,分别加在了十二律上。

  这个方法貌似解决了黄钟还原的问题,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取巧的法子。类似于给员工发工资,因为算不出来每个人精确的生产力,就只能根据每个人岗位的不同、绩效的不同...计算一番给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