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1 / 2)

  只煮了一些热水,就着吃了一个胡饼。

  “都警醒一些,离丹阳不过几日路程了,到了丹阳,这些流民也能被疏散,也就能安定下来了。”他打听过了,很多北人渡江之后抵达建邺,都是被安顿在丹阳的,那里甚至有侨居县。

  北人在那里倒也不担心被排挤。

  而就在这时,他眼神一凝,发现不远处一个和女儿差不多大的流民小女孩儿,正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第141章

  这个流民小女孩儿,李益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一家人口比较多,大多是青壮,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不知道是他叔叔,还是兄长的人。汇聚在一起九口人,除了三个孩子之外,都是青壮,而且以男丁为主。

  也是因为这个,他们一家日子不是最难的。至少不会有人随便欺负他家,逃难路上的一点儿存粮也没人去抢。就连路上捕鱼、剥树皮、挖草根什么的,也能占到比较好的位置——古人的‘多子多福’观念就是这样来的,家里人多一些,哪怕是逃难路上也强一些。

  可别说越生越穷!至少在古代底层百姓那里不是这样!

  因为他们养孩子的成本就是喂口饭吃,养到半大,孩子就能帮着干活了...至于长大之后家里分家会分薄财产......

  这就是笑话了!古代底层百姓很多数都是佃农或者半佃农,就算拥有土地,也是很少一点儿,能有什么家产?没有家产来分,自然就更没有所谓的‘分薄’了。

  然而就算是这家这样,日子依旧难熬,逃难路上就算是贵人,日子也不好过,何况他们!

  这家人里这个小女孩最可怜,原本就瘦瘦小小的,家里有了一些食物,也是优先给青壮——倒也不能说这是错的,眼下就是需要青壮保持‘战斗力’,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这也是古人遇到灾荒年间就选年幼的儿女卖的原因之一。

  不卖儿卖女,难到卖地?那样度过了灾年之后怎么过日子!也不能卖老婆、卖青壮,家里的地之后总是需要人耕种的...‘精打细算’之后,还是卖小孩子最合适。

  很残酷,但却是特定环境下不得已的选择。

  青壮之外,小女孩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哥哥(也或许是弟弟,毕竟女孩子瘦瘦小小的,看上去似乎比实际年龄更小),还有一个更小的弟弟...对于家人来说,更优先保住谁,似乎是不用考虑的事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