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2 / 2)

  事实上,莼菜羹和鲈鱼脍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当时张季鹰在洛阳为官,但洛阳的风向已然不对。他是一个见机很快、很知道保全自身的人,这个时候辞官也不过是顺势而为。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洛阳大乱,朝堂上的官员也不一定保全。那个时候不少认识张季鹰的官员就感叹,还是他有先见之明。

  当然,也不见得是先见之明,毕竟洛阳时局之下的暗流涌动,这些人多多少少都能察觉。之所以不能如张季鹰一般洒脱,只能说是富贵名利太诱人了。很多人都在赌,赌洛阳不会那么糟糕,真就让局面无法挽回。赌当官的不会那么惨,多少能安然度过。

  他们也不过就是赌输了而已。

  无论从那一个角度来说,‘莼鲈之思’都是令人赞叹的。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在各种大文豪的文章里出镜率极高,这也不奇怪。

  不将目光放这么远,只看当时,从张季鹰之后,鲈鱼脍、莼菜羹也名气大增——以前有名气归有名气,却并非不可替代,吴中特产是很多的,不一定要它们代表吴中佳肴。现在则不同,这是赋

  予了文化内涵啊!

  每吃一口鲈鱼脍、喝一杯莼菜羹,就能遥想当年张季鹰旧事...感觉整个人都升华了呢。

  现在许盈觉得这个可以学习一下,所以回头就想包装一下肉松。只不过肉松在此时是新鲜东西,毫无名气可言,怎么下手还得自己想。

  经过一番考虑,许盈选择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在许盈上辈子,《梁祝》是华夏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而这个故事的起源年代就和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是非常难以考证的。

  能够追溯的一般都是成型年代,有了相对详细的文字描写,至少故事的主体框架定型了——比如说许盈之前拿出来的《牛郎织女》故事,虽然在南北朝到唐朝,故事都还很简单,不过是志异笔记中的三言两语,但故事的起承转合其实已见雏形。

  《梁祝》的故事也差不多,大多考据者都同意这个故事的背景是魏晋南北朝,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相应人物,只不过真实情况不一定和故事里一样。而真正为后人所熟悉的《梁祝》成书,那是很靠后的事情了。

  许盈少时养于深宅,没机会接触到‘梁祝’这样的民间传说,自然不知道此时有没有零星的‘梁祝’传闻。等到来到豫章,这方面的情况也没有太大改变——这个时候信息传播很难,这种琐碎的民间传闻也很少有人记录在书籍中。

  但许盈现在要写‘梁祝’故事,本来也就不必在意一点儿零碎传闻,所以也就不再琢磨这个事了。

  许盈并不记得《梁祝》全文,但他看过几个版本的‘梁祝’影视剧,对于里面的一些经典桥段还是知道的。比如说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拜兄弟、求学生涯、十八相送、提亲被拒、马文才提亲、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死后化蝶,这都是再清楚不过的。<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种田文 三春景&nbsp;&nbs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