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1 / 2)

  吴轲也不客气,接过手帕先擦了擦脸,然后又去擦衣摆和鞋面。

  见吴轲和雨水做斗争,许盈也没有特意等他,解开身上披的假钟之后就进了教室。

  大概是这场秋雨的缘故,天上乌云很密。即使是该天光大亮的时候,天依旧阴阴的,坐在室内,为了避风雨得关上门窗,这就更暗了!

  不得已,裴庆只能让僮儿进来点灯,好在到底不是真的夜里,每人书案上点上一盏油灯就很够用了——唯独许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作用,总觉得不够亮,让人拿了一只能点五盏灯的连枝灯来,一盏一盏点上,这才觉得满意。

  裴庆见了笑话许盈:“玉郎到底是汝南许氏的小郎君,点灯也与人家不同,能多用出五倍的灯油来!若是不能读书一日胜过人家读五日,这就不该了!”

  这个时候夜间照明是很奢侈的事情,除了一些人家在庭院里点火把、烧篝火,室内能用的就是油和烛。其中‘烛’并非现代人以为的蜡烛,那种白蜡烛这时候还没出现呢!得等到唐代才有,至于说普及更是宋代的事(宋代人在四川一带大量养殖白蜡虫,至于现代蜡烛,那是化工产品,也不是一种东西)。这时的蜡烛是黄蜡烛,用蜜蜡制成。

  蜂蜜这个时候都是奢侈品,比蜂蜜还少的蜜蜡可想而知只能是贵人的专属。

  而且因为质地的原因,黄蜡烛只能做成粗粗矮矮的样子,而无法做到白蜡烛那样细细长长。

  相比之下,油灯更加常见,贫贱、富贵

  人家都用!

  但即使是常见的多的油灯,其实也难说人人都能用...倒不见得是灯油多贵,只不过对于此时的贫苦人来说,吃饭都难,自然也不会想到用油去点灯,这种花费在他们看来是完全没必要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夜里能视物(就是点灯)在此时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要么有钱,要么家里有读书人,无论是哪一种,在这个时代都不能说是一般人了。

  裴庆拿油灯调侃许盈,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许盈并不受裴庆的激,原本怎么读书,现在依旧怎么读书。裴庆在前方讲了一段《论语》,许盈悬着手腕飞快做笔记,精神十分集中。等到下午放课了,回到自己院子的书房,他就将白日的笔记整理了一番。

  特别是那些只记了出处的延伸内容,他得一条一条地找到原文,然后抄录下来。

  虽然他现在读的是一本《论语》,但为了读好一本《论语》,他放了课后手边得常备许多书!其中不只是所谓的‘三礼五经’,还有《道德经》、《吕氏春秋》、《太史公》、《淮南子》等书,有正有杂,在他的书桌上摊满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