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1 / 2)

  自己总结文章好坏,并没有拿出去给人品评的意思。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他现在写文越来越少参考名家之作了。他知道,这是文章到了另一个阶段,不管写的好不好,至少是有自己的东西了。

  至于这篇《六国论》,则是他最近的作品。

  他除了参考现有的名家之作,偶尔也会参考记忆里后世的名家作品写文章。这种作品他是不会收在一堆的,因为其他文章若是被人看到了,他只说启蒙之作,多有参考大家,别人见他是个小孩子也不会说什么。

  但这些文章被看到,那真是解释不清!

  所以许盈一般都是写完就烧掉,只有这篇《六国论》是个例外。

  虽然是仿照前人文字写就,但通篇文章也有许盈自己的东西,而且当初写的时候一气呵成,通篇读来他也喜欢,觉得这是写文以来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这样一来,他倒是有点儿舍不得烧。

  就算是做个纪念,展示一番自己的进步也好。

  许盈也有些纠结,这件事就放下了。只是事后他再找那篇文章又找不到了,显然是不经意间夹在了一旁的《太史公》中,他本来就是读《太史公》的时候有感而发,这才仿照《六国论》写下这篇《六国论》的。

  许盈这篇《六国论》,内容其实大改了很多,毕竟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读的又是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在历史上的认识绝对不是一个古人可以相比的——这并不是说大话!古人想要了解历史其实比现代人困难的多!

  不要说现代人有互联网,任何内容搜索一下就能得到一个大差不差的解答。就算是没有互联网,古代的知识传播也远远比不上现代。

  古代,哪怕是书香门第,研究历史的时候也只有一些官方修订的史书可供阅读,了不起了读一些名气比较大的野史、笔记。想要更多、更冷门的书,在这个时候难度太高了!古代很多书籍的印刷数量是很少的,和现代图书根本不能比,一些书籍真的就是极少数人手里才有。

  再加上没有现代意义上一般人也能接触的图书馆,查资料是个非常要命的事!

  但是在现代,这些问题就简单多了。

  另外,现代研究历史的学者可

  比古代多多了,每年相关的学术专著不知道有多少。还有史学理念的进步,现代人对于历史的了解是可以吊打古人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