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登陆崂山卫49(1 / 2)

1625年七月末,一支船队由釜山驶向大明胶州湾,一艘福船、两艘运兵船、一艘商船跟几艘小型军舰,福船上刘义平、刘天佑、刘海波、邓晓峰、许师傅几人站在船头遥望明朝。

刘义平、邓晓峰不时交流两句。刘海波有些晕船,只是坚持跟刘天佑一起站在船头而已,并没有多说话的意愿,刘天佑有些反常,只是默默的看着明朝方向,一言不发。

刘义平注意到刘天佑的反常,便问道:“天佑,你一直念叨着要回明朝,现在就快到明朝了,怎么看起来一点不兴奋?”

“可能前些天兴奋的劲头过去了,现在反而有些茫然。”刘天佑情绪不高,他自然不能说未来二、三十年,大明将陷入无边的战火,且最终会丢掉整个华夏,所有的汉民及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将顶着那个丑陋的辫子度过近300年的致暗年代。

见几人有些不解,刘天佑接着说道:“明朝是我们汉人的根源所在,是汉家文明、华夏文明的根源所在,刚发呆的时候想到明朝皇族“天子守国门”的国策,心中很茫然。此去崂山卫不比在釜山,在釜山折腾我心里其实没什么压力,了不起折腾不下去了就离开呗,就算造成了什么破坏性的问题也无所谓,可到了崂山卫就不同了,那里都是汉人。”

对刘天佑突然说出的这些跳跃性的话,周边几人都有点跟不上他的思绪,但“那里都是汉人”这句还是让几人都有些感慨。还不等几人有反应,刘天佑接着说道:“这段时间辽东逃出来的难民中发现光头的人越来越多,询问后才知道后金在辽东占领区推行剃发令了,要求所有汉民剃发留辫子,留发不留头。”

刘义平点点头道:“这说明努尔哈赤这个老奴也是个目光短浅之人,明朝人口亿万,女真人才几十万,他处理不好占领区内女真人跟汉人的关系,他这个后金迟早灭亡,而且这个剃发令只会加剧明朝内汉人对他们的反感!”

邓晓峰、许师傅也点头认可这个观点,刘天佑并不想辩驳,只是说道;“这个政策会造成后金内部不稳定,今年又听闻在大杀辽东汉人中的无谷之人,内部可谓不稳定之极!明军难道不应该趁此机会攻伐后金么?可听闻只有小规模冲突,而且明军仍然是输多赢少,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所有的矛盾最终都是靠拳头来说话的,你再有道理、再合法,可军队就是打不赢,那又有什么用呢?”

几人闲聊了一会,刘义平发现越聊气氛越沉闷,便故意对刘天佑说道说道:“既然这样,我们还去崂山卫干嘛?掉头回釜山,继续在釜山过我们的小日子,就算以后釜山待不下去,凭我们现在的实力,去南洋找个小国当大王去也不错!”

“那不行,男子汉大丈夫当勇往直前!李家人骨子里就有军人的血性,想当年李成梁老祖镇守辽东的时候,有他努尔哈赤说话的份儿么!再说好不容易您老同意掏些银子给我花,银子不花完,我绝不离开,嘿嘿!”刘天佑也发觉气氛不对了,开始切换口风。

船队在是小青岛那边靠岸的,李勇军带着嫡系亲自迎接,陆磊、刘铁军也在迎接之列,他们俩已经带着一些人先进驻了崂山卫。刘义平、李勇军有十年没见了,再次相见也是万分感慨,相互介绍、寒暄片刻后众人就地吃了点干粮解决了午饭后便去了刘铁军驻地,根据前期的沟通,李勇军已经划了一大片荒地给刘家军队、难民使用了,军营及一些民房已经在建造中了。

在去刘铁军军营的路上,刘天佑的心态已经调整好了,沿途一片荒凉,李勇军沿途介绍说崂山卫大部分都是盐碱地,不适宜耕种,按照卫所里司农的判断,这些盐碱地要经过上百年的雨水冲刷才有可能变成可耕种的农田,所以崂山卫看着地方很大,但可用耕地却很少,言下之意是有些不看好刘天佑准备进行的盐碱地开发的策略,也有些担心吸收难民过多后将把本就穷困的崂山卫弄崩溃,他的忠诚虽然没有变,可对自己管辖了二十来年的崂山卫还是很有感情的,而且这里也是他安身立命之所,不想被弄乱。

刘天佑听了之后不置可否,陆磊他们先前只告知李勇军一些吸收难民的计划,但具体的方案并未跟他说明。刘义平一直跟李勇军叙着旧,不知不觉便到了刘铁军已经扎好的部分军营的位置,军营周边仍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李勇军派了不少人过来帮忙。李勇军再次说道:“军营虽然也在盐碱地范围内,但往西北不远便有取水点,日常取水也比较方便,而且此地雨水不少,以后难民耕种这片地应该也方便,只是你们真有办法能从盐碱地里种出粮食么?”他还是没忍住问了出来。

到了军营位置,刘天佑、许师傅便开始安置这次带过来了两百多名难民,刘天佑已经跟许师傅谈过了,以后崂山卫的所有难民都由许师傅进行管理,难民少他就是小村子的村长,难民多了他就是镇长,如果崂山卫真能像刘天佑描述的那样,开发成功后能养活上万难民的话,他就是“县官”了,其实许师傅是相信刘天佑的,他跟天佑接触的很多,接触的越多他越相信天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