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海述祖的巨舶54(1 / 2)

海沧船载着瞿罕一行人,在崖州湾靠岸,得知消息的本地士绅都来码头迎接,史千户和宋把总也都亲自带人迎接护送知州大人一路返回崖城。

至于史千户和宋把总两人如何在瞿罕面前争功献媚就不说了。

海沧船护送瞿罕上岸之后,没有就此回返,顺道来了东边南山角的崖州水寨,负责把水寨的船匠以及一些修船材料运送回鹿回头堡。

此次将要上船的水寨工匠准确说有十七人,虽然人数少了点,但艌匠,箬篷匠,橹匠,竹匠,索匠,船木匠,铁匠,油灰匠等等都有。

这么点人手,大点的活都干不了,已经是到了“吃空饷”的极限了,人再少的话,就真的干不了活了。

很多工匠都是日子太苦,实在过不下去,而逃亡另谋生路。

在这四面环海的琼岛,因为有极大需求,造船业颇为发达,不仅有官办造船坊,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民间造船作坊。

位于海口的白沙寨,就有官办造船坊,是整个广东地界的造船中心之一,明军水师战船,大的越洋海船,基本都是出自这样的官办造船坊。

民间造船作坊大多造一些小船,以及干一些船只修理工作。

但这只是一些正经民间造船作坊,也有胆大的,视朝廷禁令如无物,“私造巨舟”“家造过洋大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就比如去年,崇祯十五年,海述祖在海口造了出海商船,“治一大船,三年乃成。首尾约二十八丈,桅高二十五丈。”

海述祖造的这艘大船,比起李华梅的那艘克拉克大帆船还要巨大得多!

为什么海述祖能造这么大的出海商船,这是因为人家既有钱又有势,背景来头不小。

这海述祖,便是那位明朝有名的大清官海瑞的孙子。

有书记载:“海忠介公之孙述祖,倜傥负奇气。适逢中原多故,遂不屑事举子业,慨焉有乘桴之想,斥其千斤家产,治一大舶。”

海瑞是“海青天”不假,但是他这海氏一支的子孙在科举仕途上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相反做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而且做的是极具暴利的“海贸生意”。

到了海述祖这一代,家资已相当雄厚,富甲一方,在当地可说呼风唤雨,是琼州府海贸生意当之无愧的“一哥”。

海瑞一生清贫,九泉之下有灵,知道后世子孙这般有钱,不知会作何感想,棺材板会不会压得住。

很显然,海家能发达,靠的还是这位“海青天”的余荫,海瑞或许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银钱,却留下了宝贵人脉。

正是靠着跟广州市舶司海口总口的人脉关系,海家才能名正言顺的做海贸生意,且半官半商搞海上运输,可以灵活规避督查,因而做得风生水起。

明朝禁海是主流,后来一度放开,但对外贸易管制依旧十分严格,只有领到朝廷市舶司颁发的“船引”才能贸易,而这样的“船引”,全国范围内往往只有百来份。

而海家就是握有这么一份票引的正经海商。

海述祖刚刚花费三年时间,新打造成的那艘“巨舶”,是此时琼岛海贸的一个缩影,也是此时琼岛造船业发达的一个见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