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真海贼来袭25(1 / 2)

袁文弼让一众学童自习,便匆匆出了学堂,沿着青石板路,向着堡墙那边而去。

堡中已经明显加强了警戒,不过贼寇并不在近处,所以村民们都依旧各行其是,只是堡门已经紧紧关闭了。

来到堡墙上,袁文弼抬头向着西边看去,果然见到远处,浓浓的一道烟柱直冲天际,这是设在沿岸的墩台点燃的示警烽火。

很快,村子东边,又一道滚滚浓烟冲天而起。

那是王椿他们巡检司负责的墩台也点燃起了牛粪,向着下一个墩台示警。

烽火便是这么一道道向远处传递过去的。

“这次的贼寇来势看来颇大!”

看着远处烽烟滚滚,崔安国神色有些凝重。

上次王椿他们点燃起烽火,也闹出了很大的动静,但事后证明是个乌龙事件,来的只是一伙无意闯入的南洋海商。

当然也不能全怪这位王巡检,任谁乍一看到那们一艘大船巨舶,也会心慌意乱,先把烽火点了再说的。

然而这一次,怕不会再有侥幸,这次恐怕是真的狼来了。

烽火是从西边传过来的,而西边的崖州湾,是崖州的精华地带,集中了全县大部分的人口,崖州城便也在崖州湾地区。

从远处来崖州的,都要到崖州湾上岸,那些自古以来贬谪流放到崖州的官员及他们的家属,大多都会选择在这里居住下来,导致此地成了琼州岛的人文昌盛之地。

比如位于宁远河下游之南的水南村,就是有名的“流放之乡”,现今村中的几家大族,诸如卢,黎,陈,王等等,都是被贬名臣,学士或名宦的后代。

此外,从海外来的番国贡船,也是在崖州湾这里登陆上岸,也是这些番国贡船踏上中国国土的指定“首泊港”,在此报到,验证金页国书,补给淡水食物,逐级飞报朝廷,遣官护送北上。

当年海外番国朝贡,贡船贸易免税,以至朝贡频繁,也造就了这里的繁荣,直到隆庆开海,朝贡名存实亡,此地盛况才终落幕。

事实上,整个琼州府,官府能有效治理的基本都是环形沿海地带,而靠近内陆大片区域,都是黎人居住的山区。

明朝中后期,黎乱频发,以至朝廷不得不募兵分守四处。

崖州情况也不例外。整个崖州境域,“东西广四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南面是海,北面则到了五指山,属于东西向的狭长地带。

崖城位于崖西,而袁文弼他们所在的鹿回头村,则位于崖东,离着崖城颇有一段距离。

如果海贼进犯的是富庶的崖州湾,那么一时半会是不会吃饱撑的到他们这穷乡僻壤来骚扰的。

没过多久,只见到东边土道上,出现了一行人影,匆匆忙忙朝着堡寨这边跑了过来。

待走的近些一看,原来是老朋友,通远巡检司的王椿王巡检和他底下的那十几个弓手。

虽然对这位“王跑跑”有些看不入眼,但袁文弼还是叫人打开了堡门,让王巡检一行人进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