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的困境(二)(1 / 2)

有人提出疑问:小学生水平?怎么给出这么低的评价?

不知是谁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评判方法:当你没有明显精神问题时,看到这些著作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当你因为现实中的种种原因出现了明显精神问题时,再看这些著作你会有个惊人的发现,它们根本没有什么大用,有时还会起反作用。

这时,你苦涩的内心会产生一个强烈的质疑!难道这些著作是用来逛“动物园”的吗?

这就是现实,制造再多的符号,记录再多的现象意义都是有限的,都是原地踏步。

人感冒了会去找感冒药,人出现了精神问题找的却不是它们。

没有体系只有现象、标识的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看而不能用,现实就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因为现有的精神体系是到达不到状态级别的。精神状态指的主要是状态,进入不了状态当然解决不好精神问题。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天才会有精神问题的根本原因。

长时间、高强度、大跨度的思考在精神状态中是会留下路线惯性影响的,就像人超出舒适区进入禁区一样,人类只有充分理解这些路线惯性形成的方式,才能真正摆脱这些路线惯性的影响,更好地解决精神问题。

如:“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投入越深伤害越大”都是线性惯性跨度太多,前后大大超出了舒适区,人们很难控制、平衡它们的表现。

因为它是一种惯性,像什么网瘾这类事,碰到一两件就会困扰人很长时间。

进入过这些禁区的人都知道它们的影响力有多强大,那是能影响到灵魂深处的。

而不是人想改变这些线性惯性就能改变的,所以有人说精神病就是一种障碍病,只有充分理解这些路线惯性形成的方式,人才能易进易出,才能破解这些障碍,才能有更多的人敢进入禁区。

每一种状态都有它特殊的用途,所谓的天才就是他们进入了别人不愿意进入的禁区,我们常常把这些行为叫做偏执,而他们的精神问题也是由于处理不好路线惯性所产生的。

如果人们能充分理解这些路线惯性形成的方式,获得了进出这些禁区的钥匙,天才出现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但现实是人类并没有这个能力,同时人在精神方面缺少一个体系级的认识,导致人们在对抗这些进入禁区的线性惯性思维时,无所依据,心理上会产生“失落”“空洞”“空虚”等感受,让这些线性惯性如同毒品一样,所以人们叫它精神鸦片。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感觉到在精神层面上存在着一个模糊的阈值,人一旦超过这个模糊的阈值,人往往就会出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