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尚书台侍郎(2 / 2)

只是目前还远未到那个局面。

在此之前,能够获得滔天名望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路就会好走许多。

而第一步。

能够出仕尚书台,掌握其中第一手信息的身份,便是逆转濒临破灭的开端。

太傅不明白为何要舍近求远,自己的太傅府已具录尚书事的职权,可以开府录事,征召官吏,以辅佐皇帝。

如此近水楼台,怎会选择去往已不复往日昌盛的尚书台。

但他也不去深究,正如袁绍所言。

说起来,他所安排的诸多官吏各行各业都有涉及,反倒是这个尚书台倒是无人问津。

这个尚书台原身出自少府内,职权颇多。

其中皇帝诏令多出自其中,自武帝以来,为加强皇帝手中的权利可以集中,使得三公九卿的职权逐渐降低,尚书台便逐渐走到了台前。

这个最开始推出时全赖当时的丞相权利过大,一度使得大汉百姓只知丞相姓甚名谁,却不知如今当今皇帝名讳,从而迫使皇帝不得已从中另外设立一个机构。

而当从少府中剥离出独成一机构时,才是这尚书台真正展现权利的开始。

大事小事,凡皇帝想好的安排,都会通过尚书台上下各级运作,进而通过一纸诏书颁布天下。

以往时尚书台的长官为尚书令,佚比仅千石,但能够“出纳王命,政赋四海”,统辖朝廷主要政务。

诸如选举任用,考课官吏,刑狱诛赏,监督公卿等,渐次成为尚书台的合法权力。

如今,伴随着三公权利日渐削弱,徒留虚名,丞相之位也不复存在。

尚书台可以直达皇帝,政令下辖四海的缘故,又遭皇帝忌惮。

于是,尚书台的作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没落。

如今,谁能加衔录尚书事开府,方才算作真正的执掌权利核心。

故,陈蕃对于袁绍想要前往尚书台的举动有些疑惑。

“刘长史,且写一封诏令,便说老夫渐觉尚书台无青壮德才之人,故遣汝南袁绍特往赴任。”

陈蕃稍稍思索,随即又开口道:“尚书台今缺侍郎,本初可愿往?”

袁绍点头应道,正合心意。

“那是自然,学生不敢奢求太多,侍郎已心满意足了。”

陈蕃继续开口道:“侍郎佚不过四百石。”

“尚书台佚方千石,老夫有心想为你谋一千石官位,奈何尚书台位卑权重。”

袁绍对此心知肚明,但出仕尚书台方才是他所求,至于俸禄,聊胜于无。

“学生还有一事相求。”

袁绍拱手,面色犹豫,欲言又止。

陈蕃挥挥手道:“但说无妨。”

“不知学生可否再招两位才学之士,随我一同入尚书台。”

袁绍低声小心翼翼道。

“其才学与你相比又待如何?”

“十倍于我!”袁绍斩钉截铁道。

对于他的这番话,袁绍自觉没有丝毫夸大。

这两人的才识,智谋皆为当世一绝,只是碍于当前上升通道被有心之人牢牢把控故不得入仕。

而现在,自己尚且有着微薄之力,对于这种可以壮大自身声势的行为,袁绍历来是不留余力的支持。

“这玩笑话切莫再言,老夫既许你千石官位未曾应诺,便是以此为你开一次后门。”

陈蕃笑着摆手。

对于袁绍所言之十倍于他的言论,只当时玩笑话并未在意。

反正,尚书台如今职责本就宽松,平日里无非就是翻阅翻阅资料,替皇帝陛下下发诏令。

而现在皇帝年幼,大汉之事尽皆到了自己的太傅府。

尚书台就如一个空壳子而已。

袁绍却是一脸正色的摇头反驳道:“学生并未说假,此二人皆智谋超绝之辈,一身才学足矣压我十倍有余,若非如此,学生也不敢于太傅前进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