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符箓术法强,宝剑斩狐妖38(1 / 2)

大唐官场有一句话这样讲:

天上自在仙,地下逍遥王。

句中那位在地上逍遥快活的王爷,指的便是正在自家府邸里宴请常持满的汝阳王李璡。

书说这位正在主位上听故事的大唐汝阳王,他本身是一个极出彩的人物,皇家血统,有颜,有钱,有权势,而且还很有才华,更可气的他还弓马娴熟,身体倍棒。按说如此近乎完美的人生,理应是绝对的无忧无虑,逍遥赛神仙。可是这位在官场被人艳羡不已高高在上的王爷也有烦恼,他也有自己的渴望,他的渴望说出来也是稀松平常,无非就是能多活个几十年,最好能长命百岁,不死不灭!

坐在下位被奉为上宾的矮道人常持满,此刻确实志得意满。这位身份显赫的王爷对着他一口一个大师的叫着,恭维到了极点。常持满自己也知道,王爷的这份善意大部分是因为自己那个高深莫测的师父,他自己也不过是沾点光而已,真要让这位王爷对自己崇拜,光靠夸师父可不够,不露点亮眼本领可拿不下对方的真赏识!

常持满讲完了自家师尊如何向天借河破番僧妖法,又收了龙神做弟子,汝阳王自然是喜不自胜,他继续笑容满面的问道:

“孤王曾听闻叶仙师似有被陛下召请入宫,登台作法,杀龙取肉、兴云求雨,招神驱鬼,剑斩狐妖,还讲演过长生之道,孤好奇的紧,不知大师可否再多讲些恩师的故事,孤不胜感激!来人啊,再取些美酒佳肴来,用心侍奉常大师!”

王爷话音刚落,常持满就赶紧摆手推辞,登时进来好些貌美侍女,麻利的换了一批酒席,汝阳王又是敬酒又是让菜,一时间宾主尽欢。

“回王爷,此事却是有的。那是开元初年,皇帝陛下以皇后多年无子一事,乃令师尊奏章玉京天帝,问皇后有子否?师尊不敢懈怠,当即开坛起卦,久之,有章自天而下。批云:“无子”二字,迹甚分明,皇帝陛下当时犹不太信,到了今日,卦象果然应验无差。”

矮道人常持满一边感谢着汝阳王的盛情,一边继续讲他师父叶净能的事。

原来这开元玄宗皇帝自小便好道学,他心底里其实是不敬释门的,对那些秃驴一直瞧不太上,当然了,认了“老子”为祖的李家皇室不信黄老之道就是不忠不孝,佛家一脉说到底是外传过来的。后来皇帝做的久了,明白了太史局的绝密,皇帝自身刚接触到修行世界,对求仙兴趣极高,满心满意的都是要去修行做神仙,他便不停的缠着太史局那些老博士们给自己接引大修士,叶法善丹丘生等人无奈,便一致推举出叶净能这位号称当世修行杀伐第一的隐士高人。皇帝便差人用大手笔唤请那位被众人强推的叶净能,等叶净能在长安一鸣惊人后,李隆基便急不可耐于大深宫大院向他求道,看他有什么好法子能帮助自己早日修成仙法。

说到这位叶净能,推演天机他可能不如罗公远,气运搬迁他可能不如叶法善,高深莫测又不如那张果,但要论斩妖除魔猎取天材地宝,叶净能可是最厉害的,他的仙剑和符箓堪称当世杀伐第一。他听闻皇帝一心想要修仙,其心里其实是不屑的,虽然眼前这位皇帝天生帝星傍身,又得人间气运造化,可到底天眼已被蒙蔽,虽能享尽人间富贵,可这一世肉身终究是要被天道糊弄下去的!因此他对于皇帝的多次问询总是虚与委蛇,不教术法神通,却多讲治国道理,希望那心高气傲的皇帝能做好本职,造福百姓。

皇帝不明白道人的苦心,只是问修行之事:“师尊道法清虚微妙,不知可有长生不死之术?”

叶净能因为天道忌惮,害怕遭到反噬,不能告知里面的真相,只能奏曰:

“有箓符之升天地,除其精魅魍魉妖邪之病;合陈神丹,不得阻隔。陛下若求长生不死之法,亦将易矣!”

皇帝听闻叶净能所奏,性意悦然,以符箓炼丹,看来长生有望,他立马就殷勤的拜起了师:

“朕愿为尊师弟子,还求尊师与朕为师。”

紧接着陛下也不等叶净能答应,便安排人手,要在长安城风水最好的位置给叶净能重新修建一座道观。天家一言八方忙碌,那道观很快就开始修建,观内一切布置用度都是最顶级,各种珍奇名贵不要钱的往这送,皇帝再颁布诏令每日派人祇拟。皇帝自己更是每日驾幸师尊叶净能的院内,叶净能没办法,只能认了这个难缠又霸道的徒弟,自此师徒二人经常探讨道法。叶净能在这段时间里也没少给皇帝展露他的术法神通,看着那些匪夷所思的仙家手段,皇帝更是心痒难耐,很多时候宁愿撇下政务不管也要钻研术法。皇帝这番举动引逗的那些朝廷卿相文武百官,无不心热欲往,紧紧跟随皇帝的步伐。老百姓一看达官贵人们对于修道一途如此狂热,自然选择跟风,自那以后长安城甚至整个大唐,皆是推崇道教,全民开始修仙。

“尊师果然好本领,难怪陛下从一开始就对尊师如此崇敬,果然是世外高人……”

汝阳王听着矮道人的描述,不无感慨的夸赞,刚说完,那矮道人常持满就摇了摇头,颇不礼貌的打断了汝阳王的话。

“王爷此言差矣,您有所不知,师尊虽然名声显赫,可与陛下却是不识,尊师也是受人推崇才被陛下召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般受宠!”

“奥?愿闻其详!”

原来这叶净能乃是贞观三年生人,到开元初年被这任皇帝李隆基召见时实际已是八十三岁,这年岁在世俗百姓中已是绝顶高寿,但在山中无年月的世外之地,八十三岁也不过正值壮年。叶净能年幼时便聪慧过人,儒释道法墨,各家典籍熟读了然,尤其对黄老之学兴趣浓厚,更是对其中的符箓之法一见慕之如痴如醉,之后家人见他如此,就将其送入会稽山会叶观中学习,他以童子身住在观内,为一小道童。入观以后他日夜精修,懃苦而学,直到年岁二十,便正式拜入道门,做了道士后,有名师点拨加之他本身天资出众,修行速度比起同辈来天地之差,身为樗冠黄被帔,卷不离手,志咸感神,遂得神人而见。有一日他于山穴之中打坐,于混沌中感得大罗宫帝释,帝释喜他天资,更爱他的刻苦,便差一神人,送了一卷符本与他,令他志心懃而学,勿遣人知也。

叶净能醒转回来后将此事告知师尊,师尊亦不知天神何意,只是劝他好生修行符本之术,莫要糟践了这般机缘。叶净能本就倾心在道,今日得了神人仙缘更无退心。便开符读之,脚下分明,悉注鬼神名字,皆论世上精魅妖邪。练成之后,即使一神符便可调动天地鬼神,拔地移山翻江倒海。叶净能便于会嵇山内,精修道法,钻研符箓,上应天门,下通地理,修到后来,天下鬼神,要呼便呼,须使便使,无不遂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