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种麻得麻 ,种豆得豆23(2 / 2)

史思义本来就是个贪生怕死之人,史思明用他驻守常山,也是大有深意。史思明此人,素有野心,其野心之巨,丝毫不逊于安禄山。安禄山谋反,他作为实际上的第一统帅,掌握着叛军大半兵权,放眼天下,他已是鲜有敌手,此刻愿意依附在安禄山之下,无非是存了借鸡生蛋之谋。前面有安禄山为马首,史思明自己出些力气,如果真的成事,他做刘邦,再让安禄山做项羽;如果不成事,被大唐镇压,也可以托辞被安禄山胁迫,花些银钱疏通疏通,兴许还能保得一条命,所以比起明面上的安禄山,隐在暗处的史思明更可怕。

用一命博天下,史思明还是愿意赌的。

所以前段时间安禄山听闻颜杲卿于常山反叛,动静搞得很大,星夜传唤他前去镇压的时候,史思明其实是很高兴的。常山地处河北诸郡的咽喉位置,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实际控制住了常山,就相当于控制住了后方六七个郡县。此次平叛,无异于是天赐良机,老天爷特意要将常山这块羔羊送到自己怀中,所以史思明打常山格外的卖力,攻下来后更是大肆屠杀,希望震慑其余郡县,临走时,特意留下自己的堂弟史思义,他心里谋划,自家人到底还是更能靠得住些,常山这块地盘,以后可只能姓史,不能姓安。

可人算不如天算,旗开得胜的史思明原本准备顺道拿下诸郡,却不想在饶阳被绊住了脚,一时之间抽不开身,就这么个阴差阳错,常山就被李光弼偷了桃子。李光弼他可是知道的,手上有硬货,所以史思明这才火急火燎的,扔下饶阳城,带着人马星夜赶往常山郡,心里祈祷着那个堂弟能坚持几日,到时候内外夹攻,看你李光弼还有何翻天覆地之能。

如果正在喷火赶路的史思明知道自己最信任的兄弟卖了自己,一口老血不知道会不会喷出几丈远。

不等李光弼真的严刑逼供,贪生怕死的史思义就全招了:

“您的军队远道而来,士马疲惫,猝遇叛军,恐抵挡不住。不如帅军入城,早为备御,先看情况,然后出兵。叛军胡骑虽然精锐,但难以长久坚持,战况不利之时,气沮心离,那时再设法谋取。史思明现在饶阳,离此地不过两百里,我昨晚已送羽书,其先锋明天早上约摸就可到,其后必是大军,您一定要留意。”

李光弼听后很高兴,随即亲自为史思义松绑,这可是大恩人呐,接着李光弼派人将史思义带下去,先看管起来,不可伤了性命,最后率大军入城。心急如焚的史思明果然如约而至,次日清晨,先锋军队已到常山,史思明领大军随后跟进,共二万余骑兵,直抵常山城下。

反观李光弼这边,他们得了史思义的内信,依计而行,按军入守以逸待劳,就是守城不出。后面李光弼命步兵五千从东门出战,叛军守门不退,李光弼遂命五百弩手于城上齐发射击,万箭齐发之下叛军吃不住疼这才退却。然后他又出弩手千人分为四队,连续齐射,叛军不能抵挡,收兵于道北。李光弼再出兵五千为枪城阵于道南,夹呼沱河而阵,叛军用骑兵来搏战,李光弼命兵射之,敌骑兵中箭者大半,然后退去,等待步兵继续进攻。正巧此时有一些热血村人来密告,说叛军有五千之众从饶阳来援,昼夜兼行,现已到九门南逢壁,正在休整。李光弼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即遣步骑各二千,前去偷袭,到了逢壁,那五千叛军正在休整做饭,唐军出其不意,纵兵袭击。可怜长途行军一百七八十里的叛军,刚脱了盔甲,饭还没吃上,就从半死不活变成了死的通透,五千叛军就这样被全歼了。史思明听说援兵也被歼,知道大势已去,当即退入九门。此时常山郡九个县中,七个又归附唐军,只剩下九门与藁城为叛军所占领。李光弼于是派遣裨将张奉璋领兵五百灭了石邑,其余各县派三百人守卫。

吃了败仗的史思明大为恼火,他这一次不仅丢了常山,更是折了上万精锐,这下子可不好向安禄山交代,更没办法向自己交代。李光弼与史思明,这两个人彼此之间早有耳闻。安禄山造反前,身边的谋士高邈就曾分析过当时大唐朝堂所有将军文臣,而且同为王忠嗣的下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虽然职位不高,但还是有真本事的,可当时的安禄山对这二人并不看重。那个自视甚高的大燕皇帝认为郭子仪武举出身,而且比自己还大了六岁,混了大半辈子还是半桶水,不足为惧。李光弼呢虽然很受王忠嗣器重,可打得那些仗都是些小场面,高邈提议让他用一个左司马的官位来收买李光弼,就这安禄山还不肯,总感觉亏得慌,在他看来史思明就完全可以对抗李光弼啊,这位多年好友战阵的本领可不输当世任何一人。史思明就是他心目中的“当世第一将”。只是今时今日,常山大败的史思明不知道会不会让安禄山后悔,后悔没听高邈的劝。

之后的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便跟李光弼撕咬上了,围绕着常山,饶阳,九门几个地方,两方你来我往,你攻我守,不亦乐乎。两军就这样相持了四十余天,史思明断绝了常山的粮道,城中开始缺粮草,马无饲料不能出战。李光弼于是派五百辆车到石邑去取草料,押车士卒尽皆披厚甲重胄,以弩手千人护卫,结成方阵龟速而行,叛军如狼一般紧随其后,可是苦于对方战阵牢固,想夺而不能夺,跟着白白跑了几十里路。

叛将蔡希德这边率兵攻石邑,张奉璋也是有惊无险击退之。此时的郭子仪已经从朔方增选精兵进军代州,李光弼得了讯息,于是派出手下的一品斥候,携着亲笔书信,面见求救于郭子仪,郭子仪当即决定率兵自井陉出,相助李光弼。

四月九日,郭子仪大军到了常山,郭李两军汇合之后,蕃汉步骑共计十余万,这可不是封常清在洛阳城拼凑起来的那些乌合之众,这都是战场上趟出来的老手。四月十一日,士气大增的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与叛军大将史思明战于九门城南,史思明如预料之中的大败,唐军中郎将浑瑊更是射杀了叛将李立节。史思明蔡希德被打得灰头土脸,抱头鼠窜,史思明带着残兵逃奔赵郡,蔡希德逃奔钜鹿,史思明又觉得不安全,更从赵郡逃到了博陵。当时的博陵郡已归顺大唐朝廷,史思明打不过虎,却能咬的死兔,走投无路的他狗急跳墙,杀了当地郡官,占了城池苟延残喘。

当时河北之民苦于叛军残暴,各自为营,屯结拒敌,多者二万人,少者千余人。等到郭子仪李光弼大军赶到,纷纷起义响应。一时之间,河北全境,遍地开花,声势极为浩大。等到了四月十七日,郭子仪李光弼大军攻克赵郡,唐军杀掉安禄山所署的太守郭献璆。李光弼进围博陵,史思明龟缩不出,采用王八战术,李光弼攻打了十日还是拿不下,只好先领兵回到了恒阳,史思明这才得以喘息,保存下一条性命。

“哎,真是可惜,如果能在博陵郡一举拿下史思明,无异于斩断了安禄山最强之臂膀,我若当时在场,定要力劝李光弼将军,一鼓作气,将那些乱臣贼子一网打尽,杜绝后患。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自然不会有后面的养虎遗患。”

张巡听完李光弼史思明常山之战的经过,听闻史思明躲过一劫,很是痛心丧失了如此除贼良机。墨升不这么认为,比起治理百姓,他可能不如张巡,但要论夺地守城,他可一点都不需要谦虚。墨家最了不起的本领之一就是守城,他们族内也分析过当时博陵郡的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李光弼虽然撤兵有点过早,但整体策略还是正确的,围绕常山郡的这之战线过长,军士已经开始有了疲态,后备粮草也开始不济,而且安禄山随时可能派大军来救。攻城不比两军对战,城高一尺便难一分,李光弼也是凡人,不可能很快拿下城池,他也不能牺牲那么多的战斗力,现在军队的兵,可是一个也少不得,死一个得心疼好久,所以权衡之下,李光弼只能先回常山,汇报朝堂,从长计议。封常清的例子就在眼前,自己这些人可不能记吃不记打!

郭子仪、李光弼收兵还归常山,史思明还不甘心,收罗散卒紧跟其后,像个狼一样,时刻准备咬几口。郭子仪将计就计,乘那些狼狗疲倦之时突然转头虎扑,一个回马枪再大败叛军于沙河。

蔡希德历尽千辛终于逃回了洛阳,安禄山大怒,他拿着鞭子抽了这位丧家犬好久,只能咬着牙再派出步骑二万人增援史思明,觉得不妥当,又派遣部将牛廷玠从老家范阳发兵万余相助史思明,总共五万余人,而同罗与曳落河之兵就各占五中之一,安禄山亲自写了密令,咒骂史思明,说他如再有败绩,提头来见。

之后的日子郭子仪到恒阳,史思明也率兵到恒阳,像个跟屁虫吊靴鬼,郭子仪于是命人挖深沟筑高垒以阻击敌兵,叛军来攻则守,退则追击,你打我就躲,你回家我又追你,并多次乘夜色派兵偷袭其营,使叛军不得休息。相持数日后,郭子仪与李光弼已知叛军身心俱疲,可以大军出战了。

五月二十九日这天,郭李二将亲率大军与叛军决战于嘉山,一战大败敌军,光杀敌就有四万余人,俘虏千余人。史思明更是丢盔卸甲,胆颤心惊之下坠下战马,露髻跣足仓皇而逃,又窜回了博陵城,李光弼再次率兵围博陵城,大唐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纷纷响应,杀叛军守将而归顺朝廷。叛军范阳归路被断,往来者皆轻骑偷偷而过,有运气不好的就被守备的大唐官军捕获,这下,老家还在范阳的叛军将领士卒都是人心动摇,刚刚还没做几个月皇帝的安禄山更是焦头烂额,急火攻心,毒疮发作,眼睛时好时坏,这更加重了安禄山的暴虐,每有不顺心,他便将身边人鞭打得死去活来,人人栗栗危惧怛然失色。

郭子仪李光弼让洛阳的皇帝安禄山寝食难安,也让长安的皇帝李隆基喜出望外。穷则思变的安禄山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扭转局势,居安不思危的李隆基则是无时无刻想着如何作死自己。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