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鸡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1(1 / 2)

日头半挂,洒泪挥别了铁匠的两个少年郎,穿戴齐整后来到了练兵的校场上。

此时宽旷的校场角落边已经站着一群衣着单薄的少年,大概有一百几十人,一个个都是瘦小低矮,满脸菜色。穿着统一的灰黑粗布衣裤,满是补丁,不少的娃还是光脚,黑黑的脚板满是厚厚的老茧,一群人聚到一起,他们看着校场两边堆着的兵刃器械,虽然很是好奇,却不敢大声说话,更不敢走上前触摸,一百多人就像一百多只小鸡仔,离开了鸡窝的庇护,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不安。

他们是一群在家饿的实在熬不下去的娃子们,缩在家里几天都没吃的了,爹妈只是哭着告诉他们,到了这个地方不会饿肚子,隔壁的那几个哥哥前些天都来了,现在那些哥哥家里每七天就能分到二斗米,那些叫他们阿哥的小娃娃们因此再不会饿的哇哇哭了,只是他们再也没见过那些哥哥们回来。至于来这里做什么,大人们却没有说,只是嘱咐了一番,到了这里要听官爷们话,别人让干啥就干啥,不要犟嘴,不要乱跑,不要怕苦,要是被人家不要了撵回来,妈妈弟妹们就又得饿肚子了。

少年儿郎们最清楚饿肚子是什么滋味,自然不能叫人家给退回去,他们都在心里暗暗发誓,就是再苦再累,哪怕被人用鞭子抽都不能被人家给送回去,哪怕真就像别人说的,来到这里就是送命那也不能回去。尽管在他们懵懂的心里,不太明白命是什么要紧的东西,但也懵懵懂懂知道那绝不会是平常事,因为每次说起“命”这个字,阿娘的泪就像天下起了雨,怎么都停不下来。阿爷早都没了,为了阿娘和弟弟妹妹们不挨饿,做大哥的就是折了性命也没啥要紧的吧。

少东家两个人来到了校场,找见了领头的王校尉,他们回复了军令,便跟另外几个人一起,站到校尉的身后,一列十几个少年军士,冷眼看着面前这一群小鸡仔,心里五味杂陈。

陆续又有几十个孩子来到了校场,王校尉看着人数差不多了,便吩咐安排下去,先按年岁个头分成四列,然后再登记姓名籍贯,根据个人条件分派不同的操练内容。少东家十几个人对于训练新兵的任务也是驾轻就熟,很快就把两百多娃娃们分好了,按照个头高低一共分成了四列,最低的那一列娃娃,个头比最高的那一列都能短一整个脑袋,矮个的那些娃娃被这明显的高低反衬的更加心里惴惴不安,深怕因为自己瘦小的身板而被赶回家去,那样可就太糟糕了。万幸,那些穿着铠甲的长官们,只是挨个登记了他们的姓名籍贯,对于娃娃们最担心的年龄,却都像忘了一样没有查问。

心里有鬼就怕走夜路。

担心被查问年龄的这些孩子们心里自然是有鬼的,听大人们说,上面官爷们说的征集年龄是不得低于十三岁,他们这些人里年龄不够十三的就有十之二三,那些天生长得高壮一点的,虽然知道自己年岁不够,但是仗着身高优势使劲的抬头挺胸,还勉强可以混过去,可那些又低又矮的,被人一看都能估量出来,这肯定是个西贝货,他们战战兢兢地,只怕被人查出个通通透透。万幸那些军官好像没有打算拿着皮尺一个一个量,这一关也不知道能不能糊弄过去,娃子们一个个忍不住心里惴惴不安,只恨爹妈把自己晚生了那么些时日。

担心年岁的这些孩子还不是整个群体里最忐忑的,心里最打鼓的是其中二十来个小孩,他们自认为这一关可真不好混过去。来之前虽然阿娘和祖母特意给他们拾掇打扮了一番,但站在校场接受审查的这一刻,他们自己仿佛就是那照妖镜下的小妖怪,只怕一瞥之下就得原形毕露,让人识破。

不是别的,因为她们是女孩。

自古以来,任谁家做皇帝当将军,都不会用女人来打仗,戏文里说的妇好和花木兰,谁知道真假,至少在她们的认知里,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女孩子上阵杀敌的先例,因为别说是现在打仗,就是原来不打仗,女孩子都是不允许经常在外面乱跑的。可是现下的光景,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老天爷饿死人的时候可不挑男女。这些女娃娃家的大人们也是被逼得实在没招,抱着死马当活马的侥幸,剪了她们的辫子,手脸抹成黑乎乎的,让她们穿上阿爹阿哥的衣服,混在一群男娃娃中间,希望能鱼目混珠,进了军队,好给家里换点口粮。阿公阿爹早都死了,阿哥们也死了,家里就剩阿婆阿娘和弟弟们了,她们这些女娃是唯一活命的希望。虽然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二十多个女娃娃还是被送过来试试,听说以前有的人家就是用这个法子,把女娃娃打扮成男娃娃,混进了军营,直到现在都没被发现。家里也因为这些女娃娃得了些口粮,剩下的人对付着活到现在。可能军队那些人都是瞎的,看不出来自己的底细,兴许运气好,她们也能混进去,这样家里人就不用饿的没东西吃了。

黝黑少年和少东家这些教官自然不是瞎子,他们的眼睛就是那神通广大明察秋毫的照妖镜,那些年岁不够的和女扮男装的,不用张口询问,只用从他们躲闪的神情和特意的装束打扮上,就能把这些娃儿的底细看得一清二楚。但是王二小这些查审的兵士们,对此都选择了装聋作哑,对这些拙劣的伪装视而不见,一副官差办案糊弄了事的做派,只是在记录到那些女孩子的时候,用笔在她们的名字前打了一个圈,以作区分。

半个多时辰过去了,两百多前来应征的小鸡仔们都登记完毕,名册已经汇报上去,比起昨日初步统计的人,多出了二三十个。这也是平常,每次征召上来的人数都是要么多要么少,少了是因为家里人舍不得娃儿送死,宁愿饿着也要把娃留在身边,期盼着神佛保佑会有啥转机,多了的是因为很多家人在第一次应招时拿不定主意,同样是不忍心把自己的骨肉放到那里送死。可是哭了一夜,斗争了一夜,在家实在是熬不下去了,到了那边兴许还能多活一阵,便只能咬咬牙,狠下心把娃儿送来了。

能多活一时便好过少活一时。

两百多个小鸡仔们被分成四部,由二十多个少年军士分别带领,去了各自的营房。早有四个士兵各自拿着名册,去了伙食房,按着名册上的人数,一人两个窝头,四个人在伙房小刀把割肉般的注视下,各自领着两大包袱黑疙瘩,回到了自己的营房,按人头分发给了自己新招下的那几十个小鸡仔。

看着分发到自己手里的黑窝头,这些已经饿了好几顿的娃娃们,还是一脸的胆怯,只知道一只手一个,紧紧的攥着,看着手里的黑窝头,不敢确定是不是真给他们的,没有一个敢下嘴去咬。

少东家叹了一口气,有点威严的大声说道:

“所有人听令,现在立刻吃掉手里的口粮,吃完后营房门口集合,不得有误!”

这些惶恐的小鸡仔们听了这恶狠狠的命令,方才捧起手里的窝头,试探性的咬了一口,也不敢大嚼,待到看着那几个冷冰冰的军官不见了,一群孩子才狠命的把手里的窝头往嘴里填,饿了那么久,终于有东西吃了,一个个小鸡仔瞬间化作凶恶的小狼崽,三两下就把窝头造完了,吃完了以后用舌头把手心缝隙里的残渣舔干净,一个个心满意足,笑容满面,都在心里乐呵着,这个地方好像还不错,看来真是来对了,有的甚至怨恨阿妈早不把自己送过来,白白挨了那么多天饿!

黝黑少年这会不在营房,他正带着那二十多个乔装打扮的女娃娃往内城的一处驻扎营房走去。还没到那边,空气里已经传出了阵阵药草香和淡淡的血腥味。他们这一行二十多个人此刻去的地方,正是伤兵营,那里住着的都是养伤的士兵,隔了老远,就看见树杈上挂着许多的白布条,都是浆洗的发白,正在太阳下晾晒。

其实军部每次招上来的新兵底细,上面都是一清二楚的,张中丞许太守对于这里面的情况都是了如指掌。前三个月战事紧张,从城中百姓里动员征招上来的大多都是年富力强的成年男子,这些人虽然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但是毕竟多为穷苦的庄稼汉,当然了,有钱有势的谁肯来卖命不是。这些人虽然不会舞刀弄枪,但是常年的田间耕种,力气还是很足的,可能站在城头搭弓射箭未必好使,但是举起盾牌保护弓箭手,推拉防御器械,搬运箭矢弩机,修补城墙工事确是很得力的,给那些真正守城的几千老兵,完美的解决了后顾之忧,让几千守城老兵,能腾出手来任意攻击,加上城高墙厚,护城河宽深,贼人的很多次进攻都不能得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