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瞻高瞩远(1 / 2)

夜将深,待到家人各自回房歇息,古今便心急火燎的溜回房间,四下查勘发现无他耳也,天地间万籁俱静,当即猴急般自怀中掏出经书,翻阅研究起来。

将那经书掂在手中,此时方才大胆地上下打量端详起来,瞧的无比真切,只见这经书通体泛泛枯黄,古质古地却用料难辨,质感如毛毡富有弹性,又似锦缎丝滑逸动。

古今秉烛细看只觉神奇,一时间有些入迷,再当回神却发现手持的近了,此时经书已然在烛火上炙烤,当即心怜不已,只是检查再三才发现其被烧的部分却丝毫无痕,经过一番试探才发现这经书竟火烧无迹,水浇无恙,任凭古今有扛鼎之力,也难以损毁其分毫,不禁对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或许这经书真可以使自己涅槃重生。

长呼一口气,抖擞精神后当即翻开经书,看向其内。

却说经书一经翻开,首页之上九枚大字当即映入眼帘。

“万灵渡,天地渡,无有渡”。

见乃是模棱两可的寥寥几字,古今也未停滞便当即看向第二页,发现一如首页一般蹊跷,乃是一副古鼎图绘,心中不禁生疑。但快速遍览全卷后古今却诧异地发现,除首页的九字以外,其余均为图绘,且再无他物。

“这……,言说是经书,可却无半点经文,既无经文却又叫人如何咏诵,这经书当真怪乎,该如何是好?”,知晓书中格局之后,古今只得陷入沉思。

思虑少刻后依旧无果,便不再徒增烦恼,只得将目光投入首张图绘开始研究。

第一图所绘乃是一口鼎。乍眼一瞧看似无奇,但当古今专注的目光一触黑鼎,霎时便被一股强悍吸力将整个人的意识都生生绞入其中,且如蛆附骨,似是连神魂俱被吸了进去。

此时的古今仿佛在一道伸手不见的虚空之中,那口黑鼎正悬浮空中,发出阑珊光晕。恰能勉强看清其模样,乃是一口古韵无华,三足四耳的圆鼎,而当古今意识泥陷其中之时,脑海中重复闪现一个名字:合苍鼎。

拭目再看时,鼎腹周环有龙凤缠绕,盯的久了则发觉如活物一般,似是行空飞舞,如胶似漆,又如落叶翩翩,随风尽散……。

不知过去何久,待到古今从中自拔,才发觉天际已发鱼白,一宵长夜骤逝,敛回心神后忽感神困气乏,不免倒头便睡去了。

而就在古今熟睡之时,在其识海之鼎中,气晕缭绕,丝丝凝集,如阴阳交融,更似江河汇海,亦如正在炼制一枚绝品丹药。

“呵……呼~”。

随着一声舒泰的懒腰呵欠声,已至晌午,古今好似旷古以来也并未如此惬意的睡上一觉一般享受。

睁开双眼后忽觉周身外物都变得清晰可见,古今初时并未在意,只以为睡了饱觉后精气饱满带来的感受,直至:“小少爷向来闻鸡起舞,今日怎日上三竿还未见动静”,原是家里的两名佣人在院中蝇声轻论。

“嗯?并非老汉的错觉,今日吾身确与以往有所不同!”,发现自己在屋内便可清晰洞察院中动静,古今这才有所反应过来。

察觉到此番变化后,当即满腹狐疑地闭上双眼用心感受,这不试不打紧,一试后当即倍觉玄妙。古今此时竟如梦似幻的发现自己如可临视四方,洞悉世界的主宰,既可内视己身肺腑五脏,亦能外视周遭外物七光。

“咕咚……”

猛吞一口玉津,再怯虚地尝试将意识探入自己的识海之鼎,随着一念弹入,古今浑身骤然一搐,霎时化身石像。

如此极久方才怔怔地收敛心神,不可思议的掐捏自己的脸皮,身体颤抖不已。

“六七年了,终于,我终于修炼出念道丹种了,哈哈哈!”,这一切来的太过突然,如梦似幻般使其有些不知所措,只将意念反复探入识海之鼎确认,直至确认千真万确的事实方才紧握双拳,激颤难制。

良久后古今忽似想起何事,移步瞬至床头四下翻觅,直至摸到一物方才停下,随即蹑手捧起那卷天渡经,贴于面颊轻轻抚摸,如同怜惜至爱一般,生怕这卷水火不侵的宝贝有任何闪失。

倘若自己没有会错意的话,那笼困了自己多年的鱼鲠,那迟迟不能修行念道的苦楚,竟被这卷经书轻易解破。

此时念道丹种的诞生,无疑是古今自呱呱坠地以来听闻到的最佳喜讯。

待稍缓激动之情,古今首将喜讯告知父母家人,当父亲听闻此讯后,亦是满怀惊疑地仔细检查一番,发现果如古今所述,当即一切烦恼皆抛云外,虽是不可置信,却依旧老泪纵横,爽笑噙泪道:“苍天悯人,自己最担忧的这只雏鸟终于生出了翎羽,获得了一道自保的屏障”。

当夜,古家人欢聚一起,推杯换盏,古牧远也一抛近日来的愁容,喝的酩酊大醉,酣畅不已。

席间醉语:“也不知古忠那老小子去哪了,自前几日去寻这小家伙后都已过去两三日了,却也没见半个人影,那老小子平日何其疼爱这小子,也教他知道这个喜讯才好,举家上下只怕是就他不知晓了……”。

古牧远口中的古忠与自己年纪相仿,乃是的发小玩伴,自小因躲避战祸饥荒流落至此,被古家收留作了佣人,由于年纪太小记不清姓名,便随了古姓,再加之为人忠厚老实,故而单取一个忠字,已担任古家管家二十余年,不仅被众人当做家人一般,更是除了家族成员外最值得放心的外人。

翌日清早,古今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告诉家人,自己要独自上山修行一段时间,希望在此期间家人毋用担心更不要打扰。

古牧远心知古今定会再次偷偷溜入后山禁地,正当要厉言令止,告诫古今切不可再以投机之法进入禁地时,却忽而转念一想,自古至今,人之念道天赋乃生而具之,如这般后天获得亦或是觉醒的案例更是闻所未闻,也许此次正是因为进入山洞后才改变了古今的体质,为其开启了修炼一途,山洞之功远盖于过,可身为一家之主,却如何能无视家规,教唆族人倒行逆施呢?

纠结再三也缄口难言,随即环顾左右而言他,只告诫古今道:“此去后山定要小心,潜心修炼,还了,莫要让外人看到家族之密,如若不然,教我知晓定重重责罚!”。

古今何等聪慧,当即心领神会,携一丝歪笑,如棰击鼓般点头称是。

告别父母,带得一些干粮,古今便往后山走去,母亲提醒古今万不可触动禁地的机关危险,再三叮咛后终是担心受怕地任他去了。

欣慰的目送古今上山,古牧远方才自我告慰道:“我可未坏家族规矩,只是混小子屡教不改暗自偷往,我虽为家主却对其束手无策,只能待其归来,对其严加管教,厉正批评,只是还有一漏,家族禁地内还有一个重要秘密,但愿两个秘密不要遇到一起才好!”。

到了后山,古今依法炮制进到山洞之中,既然获得父亲的暗许,当然恭敬不如从命。

轻车熟路进入到卷藏室,古今甚至都未正眼瞧四壁上的功法心得便开始养定心神,潜心研习天渡经……

时间如梭,此时的古今正在观想合苍鼎,其识海之鼎内如鲸吞虹吸,念道丹种急旋凝炼,飞速猛涨,如雪地滚球,愈滚愈大,三四天功夫已然宛如拳头一般,悬荡于自己的识鼎之内。

肉眼可见的修炼进度直教古今欣慰无比,毕竟自己修炼一途已然步入正轨,余下的便交给汗水与天意了。

古今并非顾此失彼之人,明白自己一味的提高念道虽是正路,但若是放弃极为擅长的肉身武学则也只是舍本逐末,如今的肉身亦亟待加强,故而每日修行念道疲乏之时,便起身活动筋骨,专致于研习七寸拳,即便自己的七寸拳法已至大成也乐此不疲,七寸劲如臂使指亦无半点厌倦。

历经几日的苦习,古今逐渐发现念力的修炼对武道修行亦有帮助,自生出念力后,自己对于肉身武学的领悟能力也是百尺竿头,竟对已然大成的七寸拳心生美中不足之感,总觉并未至臻化,初生此想法时被自己惊诧,心想莫非是修行念道后内心膨胀所致的?

除此之外,偷闲空隙时便研习新获武学摩诃掌,目前虽然只有两式,但古今冥冥之中觉得,这武学比家族的七寸拳只强不弱,且不只一星半点。

摩诃掌第一掌开枢掌,古今依法习练半晌却毫无进展,才发现这套掌法看似浅显易懂,实则精妙易拗,需将气力凝聚于掌,而后随功法运行脉络汇通臂掌,一但袭出所产生效果比七寸劲有过之无不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