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115(1 / 2)

  一些现实的、伦理的、道德的,在帝王世族等光辉之下,皆可有选择的抛弃,随后不顾一切地美化虚化,只看自己想看的。当然,这是一种阅读取向,倒也不好说什么。

  “害,我们脑中的历史哪还是历史,自我中心的想象罢了。”

  弹幕网友心中纠结,“看了《丫鬟》我好多以前喜欢的剧都不香了,要命,好难受啊。”

  《丫鬟》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是情节上的冲击,还有认知上的冲击,真叫一些网友浑身难受,不知道如何排解。

  的确,接受总是需要时间的。毫无疑问地说,《丫鬟》并不是任何一种可能获得高票房的商业片,它甚至归不了文艺片的里头,因为它本身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文艺”,非要说的话,现实向历史片?总之,它不像《豪替》、《此路茫茫》,有那么多流行元素,受各种自媒体传播的欢迎,谈它的人必然不会太多,换句话说,推广必然不会太大。

  他们转头去看话题榜讨论榜还有电影下面的讨论区,果不其然,发现尽管享有之前的人气,但《丫鬟》必然会受市场冷遇,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也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影片不好,而是正好相反,他们是看的第一遍太触目惊心,精神还没缓过来看第二遍。

  “《丫鬟》,等我们几天,回头我们一定给你好好分析!”

  与之相对的,常红归、蓝从心、白吉安、黄慧的电影更受市场欢迎一些,因为他们的电影总体上轻松向的,黄慧在他们之中评分和口碑最高,她的剧本很好,拍得也很细,尽管专业人都能看出来几个小演员演得很多瑕疵,但普通人大多看不懂演技,电影对他们来说最首要的是看个故事,然后?然后还有什么吗?当然音乐好听,人物形象好也是一方面,只是普通人大多不会看太多视觉分镜灯光之类的细节。

  其次,黄慧影片最后的洪水救援桥段引起了一些普遍的共鸣,人们同情住在水库浅滩边的老人一家人,感叹他们的淳朴与美好,最后成功救援后的桥段更叫人泪眼模糊。

  因此,各大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在推荐《海边的小花》,其涉及的抚养话题也引人关注。

  但是当天,黄慧在看完其他四部作品后,在《丫鬟》的片场上低下了头。

  “我可赢不了这部作品。”

  黄慧眼神复杂,精致的妆容在荧幕的白光下显得有些惨淡。

  今夕何夕。

  想当年,她也曾想拍出这样的电影,但是好不容易找编剧写好剧本,上哪问都没人投资,理由大同小异这种影片啊赚不了钱,亏本的东西你拍来作什么,有人看吗?你自己想想有没有会来看吧!

  一次次的受挫,即使最后她自己想办法筹到了钱拍,公司那边也不满意,理由总是很丰富,最典型的是老板不喜欢这种调性的片,看了让人抑郁,那你这片播出有什么用,上映也不会有什么多少排场。

  后来就被雪藏了。

  资源也就这么多,他们还得对付其他巨头,哪里有精力推你这个完全不会有人看的东西。

  没有票房,什么神作都是废物!

  这是峰世美的一概主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