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卢沟桥事变(三)•血染平津路 壮士报国恨105(1 / 1)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BJ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BJ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一六四零年,是捍卫BJ城的军事要塞。七七事变的整个过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绝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野心的最终全面实施,也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中国已经丧失了台湾、澎湖列岛和东北等一系列领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还霸占了中国剩余领土内一系列军事、经济主权,更甚而要侵占华北,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还手的最后地步了。日本知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让,渐进式的蚕食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行不通了。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抛弃了渐进式蚕食的方法,为了实现预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开始全面出击,企图根本上灭亡中国。然而,侵略者总要给自己粉饰一下,说什么是由于中国的“反日”行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应:简直是一派胡言,潜台词无非是“中国应该顺从地接受日本的统治、占领和奴役”。而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梦想罢了。

战事紧急,我只能暂时把对玉儿的思念放在心里。我拜托老吴回到郝婆婆那里照顾保护玉儿,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国民政府向日本政府递交了抗议书,换来的是下午日军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宛平县城,炸毁了专员公署,指挥部被炸毁,吉星文团长临危不惧,指挥全团沉着应战,待日军接近最有效射程内后,以“快放”、“齐放”向日军猛射,日军伤亡惨重,一次又一次败下去。

这天夜里,经过商议,吉星文团长亲自带领我们突击队,用绳梯爬出城,我们特别小心,把城楼上的灯都关了,这样避免引起鬼子的注意。我们在漆黑的夜里,凭着感觉一点一点的从城楼上爬下来,手心都被汗水浸透了。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参加突击队吗?嘻嘻,因为我们又要用大刀突袭。一提到用大刀我就无比的兴奋,几次战役下来我简直爱死了大刀。所以一听说大刀夜袭行动,我想都没想就报名参加,只是苦了老油子,一脸的不情愿,又怕我和宽子数落他。我们让刘平留守,因为大刀实在不是他的强项。

我们悄悄的沿永定河两岸,向铁路桥靠近。鬼子累了一天,根本想不到我们会主动出击。我们出其不意两头夹击,冲上了敌人阵地。吉团长冲在最前面,我们热血沸腾,士气高涨。我们用手中大刀,将日军一个中队几乎全歼在铁路桥上,但突击队战士伤亡也很大。但我们终于收回了铁路桥头。

之后,又组织了一百五十人的敢死队,每人手枪一支,大刀一把,手榴弹四枚,欲夺回桥头阵地。在我们的强烈坚持下,吉团长才没有跟我们一起冲上一线。他屹立在桥关上督军奋战,我们一鼓作气,将桥头及附近日军阵地上的士兵几乎全部歼灭。

我们的英勇使中日双方最终还是回到了谈判桌上,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了协议,双方约定,不扩大事端,冷静处理。但是鬼子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方面暗地里加紧往这里增兵,另一方面,加紧备战。我们也不是傻子,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

很快,日军再次攻击宛平城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谈判桌上的努力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了七月二十五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六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七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也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二十六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二十八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二十七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我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五个师约二十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

自“七·七事变”爆发后至撤出防地,前后二十三日,我们以一团之兵力,毙敌日军联队三千余人,俘获日军士兵、武器甚多。吉团长和各位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