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无题115(2 / 2)

“他们希望子孙能继承自己的权势,所以才支持夏启夺权。”

“如此就可以靠着拥立之功,和帝王家族一起永享富贵。”

“臣也是一样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孙能永享富贵。”

“臣娶了公主是外戚,将来若有机会能封爵,陈家更是要与国同休。”

“只有大明强大昌盛,陈家的富贵才能得到保障。”

“所以,臣又怎么可能会自掘坟墓呢。”

一席话说的殿内几人都不禁颔首。

这番话才符合人性,符合他们对人性的认识。

是人都有私心,陈景恪岂能没有?

为什么要下嫁公主给他?不就是想用联姻栓牢陈景恪吗。

为什么他没有处罚陈景恪?

不正是因为他确信,已经将陈景恪栓牢了吗?

理是这么个理,但有些警告的话还是要说。

朱元璋脸色好转了许多,说道:“你心里有数就行,有些话不要乱说。”

之后又再次叮嘱他们,千万不要把契约论传出去,才让他们离开。

等两人逃也似的离开,他才对马皇后两人说道: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

马皇后笑道:“好重八,胸怀越来越宽广了。”

朱标却若有所思的道:“陈景恪连这样大逆不道的理论,都敢告诉雄英,岂不正说明他没有防范我们吗。”

马皇后也认同的道:“以他的聪明,肯定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但凡有一点防范之心,是肯定不会说这些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若非如此,我岂能轻饶了他。”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一路回到自己的住所,才露出如释重负之色。

朱雄英正色道:“以后说话小心点,别什么都往外说,我能接受别人不一定能。”

“我可以包容你,别人不一定啊。”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又觉得欣慰,不枉自己一番心血啊。

“放心,契约论已经是最激进的理论了,更激进的话我想说也没有啊。”

朱雄英明显不信,说道:“最好如此,你自己好好反省吧,我有事去办,别跟着我。”

陈景恪意味深长的道:“好,不打扰你的‘正"事。”

“记得讲故事时候,将契约论部分去掉。”

朱雄英知道瞒不过他,头也不回的道:“啰嗦,好用你说吗。”

等他离开,陈景恪才长吁口气,然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果然,成了。

他抛出契约论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华夏文明诞生过各种各样的思想。

民贵君轻就不说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无神论才是对天赋皇权最大的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神论思想,南朝范缜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只是身处皇权时代,他也只敢反佛反迷信,不敢反对皇权。

中国古代有人敢质疑君权吗?还真有。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就明确对君权提出质疑。

并且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只可惜,他的思想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景恪提出契约论虽然激进,但只要不反对君权,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况且他讲的那个故事,恰恰说明君权是必然的结果。

百姓和君主做了一场交易。

我们让你当君主,给你纳税,你保护我们。

虽然不如天赋皇权那一套招人喜欢,但总归还是认可了皇权存在。

只要不反皇权,稍微激进一点的言论,是死不了人的。

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的推测没有问题。

朱元璋禁止他传播这套理论,是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眼下他也没打算传。

一个大一统的大明,更有利于他施行变革计划。

真把大明搞乱了,那才是彻底完蛋。

况且皇权和大同世界必然冲突吗?

如果真能实现‘代天行道"理论,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这次最大的收获,不是朱元璋没惩罚他,而是朱雄英接受了这一套理论。

老朱就是过去的残党,朱雄英才代表着未来。

一点一点影响他,等他登基之后,很多激进的政策才更容易施行。

另一边,大明使节团乘坐的舰队,历经二十余天行程,终于到达了高丽。

路上还遇到了北元舰队的阻拦。

大明舰队没有缠斗,直接掉头驶入深海,利用新式战船的性能,借助风浪轻松击溃了北元舰队。

这一仗,让原本担忧不已的使节团士气大振。

使节团进入高丽,不出意外遭到了高丽王的冷遇。

直到数日后,他才在群臣的抗议下,接见了大明的使者。

但也仅此而已,在接下诏书之后,就再次消失了。

大明使节自然非常愤怒,若非有皇命在身,早就甩袖而去了。

不过,高丽王虽然不待见大明使节,高丽的读书人和文官却早就翘首以盼了。

他们知道得到消息,大明天子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节团,其中有数百名饱学之士。

目的是和高丽读书人交流学问。

这是啥?这是对高丽华夏身份的认可啊。

读书人和文官群体,早就激动的不行了。

在使节团到达的当天,就有数十名读书人和文官前来拜访。

之后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从高丽全国各地汇聚而来。

大明使节团是带着任务来的,虽然心中很鄙夷,面上却表现的有礼有节。

只是交流过后才发现,高丽的读书人也并非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很多见解,都非常的独到。

如此,大家才渐渐端正了态度,拿出了真本事。

而高丽的读书人感受就更深了,果然不愧是华夏主脉,随便来一个人,学问都如此精深。

对大明更加的倾慕,也更加坚定了一心侍奉大明之心。

然后不出意外,带路党出现了。

各种机密消息,通过这些人的口告诉了使节团成员。

比如,北元辽东丞相纳哈出的使节,比大明使节提前一步到达,对高丽进行了威慑。

高丽王就是受到他的威慑,才如此冷遇大明使节团的。

这些消息,都被汇总记录在册,然后传回国内。

就连记录这些情报的人,都不知道大明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当然,这些都是明面上的交流。

私下,大明的探子开始释放各种谣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