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蓝玉宝刀未老啊80(2 / 2)

“放之学术界也是一样的,最终选择用哪一家的思想,也全在于君主的选择。”

“君主选择谁,谁就能大放异彩。”

“但作为优秀的君主,不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选。”

“而是选择最适合当前国情,能让国家变得更强的那一家。”

“宋室恰恰相反,他们没有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结果就是,真正有本事的被打压了,剩下的全都去学腐儒那一套了。”

“所以,宋儒和宋室算是相互成全了。”

这一番话,算是为之前的那一番话找补了。

强调了君主选择的重要性。

但也不能算全错,也确实是宋室的选择,导致了理学和心学的大兴。

最终天下不是理学门徒,就是心学的门徒。

到了明朝照搬程朱理学,更是规定了科举只能考程朱理学。

理学的地位更加稳固。

虽然中后期出了个王阳明,将心学的地位无限拔高。

但他的心学只过了五六十年,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

李贽这个心学大家,须发都白了,还流连于秦楼楚馆。

美其名曰,吾心即宇宙,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

呵,心学成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国家出问题了,问他们怎么办。

人家直接来一句,人心坏了,做什么都是徒劳的。

再问就是,世道乱不乱自有其规律,我们不应该干涉。

到了明朝末年,心学就已经臭大街了。

只能说,制度烂了,想靠扭转人心来改变世道,纯属扯淡。

朱雄英微微点头,道:“我明白了,治国真难啊。”

他毕竟年幼,再加上对陈景恪的信任,纵使觉得这番话有点违背常理,也还是选择了相信。

陈景恪还是很欣慰的,言传身教了这么久,朱雄英的三观比老朱正常多了。

朱元璋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完全可以将朱重八和朱元璋,看做是两个人。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会不会引起他的震怒。

结果风平浪静,朱元璋什么都没说。

这让他放下心来。

也大致摸清了朱元璋的底线。

皇权和宗室。

这两点算是朱元璋的的逆鳞了。

在他活着的时候,是坚决不能碰的。

别的地方,都可以尝试改一改。

包括学术思想方面。

这就让陈景恪放心多了,以后可以稍稍放开一些手脚了。

至于皇权这个东西,他这辈子都不打算动手脚。

宗室制度,倒是可以等老朱走了之后,改上一改。

天下养朱的局面,是定然不能再出现了。

《华夏简史》定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消息。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大家也都很好奇,这本书到底编成什么样子了。

其实一开始,朱元璋对《华夏简史》并不是特别重视。

书编写完成就可以,谁还敢反对大明是天下正统咋滴?

前几天陈景恪提出的,圣贤庙计划,让他改变了对此书的看法。

必须要推广,还要大力推广。

所以,他当朝宣布,此书刊印天下,所有读书人都要学。

以后科举殿试,有可能会从这本书里选题。

如果他说在乡试、会试增加相应的考题,肯定会有人反对。

但殿试本就是皇帝举行的加试,只确定名次,不刷人。

出题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以群臣倒也不好说什么。

但殿试会考相关内容,就已经足以促使读书人去学了。

当一本书成为科举必考科目的时候,它的推广效率简直超越了时代。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本书就传遍了大明一十三省。

而且这本书还不只是在国内传,大明的一众藩属国,以及内附的番蛮部落,也都在疯传。

藩属国对华夏支脉的身份,自然是非常认同的。

这对他们来说,是个荣耀。

以后他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以华夏后裔自居。

谁要是再骂他们是蛮夷,他们就可以用这本书来反驳。

所以,这本书在各藩属国流传的也很快。

尤其是贵族群体,几乎做到了人手一本。

又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在藩属国的权贵之间,开始流行模仿汉人的穿着,给自己取汉人姓名。

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内附的番蛮关注此书,则和切身利益相关。

很多部落都只是名义上内附了,实际上朝廷根本就没把他们当人。

不给户籍,不分土地,不允许进入城池……

可以说,限制是非常多的。

他们希望这本书出现之后,朝廷能重视这个问题。

最好能解决他们身份的问题。

不过眼下朝廷是没空关心这个问题了,改革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实在无暇分心。

最有可能关心这个问题的陈景恪,也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读书人群体,对于《华夏简史》还是有一点抵触的。

竟然将我们与番蛮相提并论,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但这种抵触情绪并不多,只有一点。

尤其是得知,科举殿试要考相关内容,这一点抵触情绪也很快就消失了。

对此陈景恪并不觉得意外。

节操这东西,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哪有眼前的利益重要。

眼见各项计划进展都比较顺利,他也终于决定,重建算学小圈子。

这一次他的借口是研究形学(几何)。

不过还没等他行动,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这天朱元璋找到他,说道:

“景恪,蓝玉的两个妾室被查出有喜了。”

陈景恪不禁咋舌:“两个?永昌侯宝刀未老啊。”

朱元璋忍俊不禁,道:“蓝玉送信到宫里,说是请你去他府上,为两个妾室做检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