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青冥浩荡不见底(1 / 2)

李太平回到了家,饭罢后。就迫不及待的就回到了自己的小房间里。

小心翼翼地捧起那本《道德经》。就着有些昏暗的烛火,开始咀嚼自己的精神。

只是不知是这烛火太昏沉,还是这精神太美味,总是让人觉得梦乡唾手可期。

于是李太平不得用起了,传说中的头悬梁,锥刺骨之法了。

而其用功努力之心,手段之残忍,更是天地可鉴。

毕竟在狠狠地薅了几根头发,感受到其中的痛楚后,就不太忍心对自己锥刺股了。

在愤愤地将从母亲哪儿拿来的针扔在地上后。李太平又开始了跟自己的对抗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其不善己。”

难道是在说,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这就变成恶的了吗?

不对呀,这难道不是好事吗?民众都能知善知美这还不好吗?

“天下皆知善的东西为是善的,那么就会变成不善吗?”

一定不会直白,这么粗浅。或许这其中还有很多关节我没看清。

“那么是我遗漏了什么了吗?”李太平开始不停地抓耳挠腮起来。

突然他的右手在抓搔中握住了自己的左手,这时他看着自己沉默良久。

“原来是如此吗?原来是这样吗?”

故“不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恒也!“。

他惊喜地叫跳着,大笑起来。

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阴不长。阴与阳相生相克相伴,恰如“善“与“不善““美“与“恶“,“有“'与“无”。

故而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善时,便会觉得自己是在从善如流。

人们以为自己向善在传播善宣扬善,殊不知“善“与“恶“两面一体从无分隔,更无幸理。甚而更因恶的显著,彰扬了善。

因而一个大呼善行的时代必然蕴着极恶。

辄见真实,如遭雷击,如梦初醒。

李太平在一片静谧中平息下来摇头笑叹道。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而这时窗外的夜鸮突然转过头来注视着他,从喙中发出一声刺耳的叫声。

这叫声好像是好像是在说。“近道,近道。”

然后一展翼而飞不见影踪。

而此时在黑夜中这月色下又不知是何人似乎在高声诵唱着惊人的曲调。

“干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吆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又是新的一天,新的日光照耀着新的人,是故谓之人生。

人生新人,新人复生之,終此不疲。

“那么,昨天我问你们的那个问题,有答案了吗?“

“太平,你先来说说吧。“

先生立在台下看着台下诸生说道。

“先生,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能不能问您个问题?“。

“可尽述之。“

“我想问问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

“以我之所见闻,以及有史可见之载,或许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

“不过每个人对好的定义以及感受都是不同的,更何况即使在这个时代在泥潭中挣扎的民众亦以亿计。”

“而在只余丝言片语传播流下的远古神话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中民众虽数少,但似乎好的遍及度应该要更胜我朝。”

“当然或许正是因其民众稀少而更易得真善。故而这个问题我恐怕不能给你确切的答案,因为我亦不知。”

“但是或许你,你们将来有可能找到答案。”

他温煦的目光中带着鼓励,示意李太平继续说下去。

“那么我就来抛砖引玉了,我想我的观点是:古不一定不如今,但是或许今可以胜古。”

“正因为既然这世上并未有最好的时代,那么其中古又已经不可以再更改。而这其中今仍有可把握之机,有可超脱之力。故而学生私以为今胜古也,而且于我而言今我定能胜旧我。“

先生还未说话,台下掌声已经雷动,众人好像都受到了鼓舞。

先生笑着没有说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