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亲人(1 / 2)

十一假期的第二天,弟弟姬修远跟着姬景天去四叔家玩了,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姬景行今天的行动也不打算专门去带上他,这个时候没必要,也不用强求。

亲家关处不好,反而更容易变成仇家。姬景行就是这种情况,母亲过世以后,所有的矛盾都激化了。爷爷姬学珠曾经不止一次放过狠话,“你要再去你姥爷那,把你腿给打断。”

当然后来两家耶冰释前嫌了,毕竟还有孩子在中间,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不过当下这会,确实都还在气头上,不适合大张旗鼓的。

前世直到姬景行上了高中,两家才恢复正常往来。

要细说起来,其实也都是一些狗屁倒灶的小事,只是各有各的坚持和不容易。

过几年看来不过如此,当真没必要,在当时却真的就是过不去的坎。

姬景行今天要去看看自己的姥爷姥娘一家了。同样借口说去同学家玩,不过这次中午就不回来吃午饭了。

姥爷家在彭城市佳旺区的东南角,一个叫山南头的小山村,因为一路上要经过三个小山头,又叫三南头。并不是什么深山老林,交也不闭塞,距佳旺城区40分钟左右的路程。

只是这个年代的路面一言难尽,水泥路面坑洼不齐,很多路面甚至没有后世的柏油马路,出了城区路况就更加糟糕。

姬景行就在这样的路上,一路迎着风飞驰,驶入彭连公路,经过泉河菜市场,鹿楼中学,越往彭连公路中段走,周围的农舍和田地就越多,又爬过两道高坡,就是目的地了。

在三个最高坡的坡顶右手边是大舅家,左边是小舅和姥娘俩的院子。

农村都兴小儿子养老,所以姥娘老俩口的房子和小舅家房子是并排盖在一起的。

这时农村都还很贫苦,有幸于姥娘年轻时走过南闯过北的,颇有商业头脑,所以姥娘一家日子还过的去。

姥娘早年在路边摆有茶摊,后来道路扩充,才把茶摊撤了。这时候茶摊还是在的。

姥娘还在小舅家前面的空地上盖了两间茅草的土屋,平时充当门房,只是特意在屋里,摆了两张吊网床,偶尔也有个别过了时辰的赶路客,会落脚休息一晚,能有些收入。

门口的公路是鹏城去河北的必经之路,往来有挺多大车,茶水摊生意也一直不错,所以姥娘一般都是固定在门口看茶摊的。

一碗茶五分钱,打满一壶带走2毛钱,多少年了,经常来往的都知道这边有个茶棚。

姬景行骑车刚艰难翻上坡,就看到姥娘正坐在茶摊边上,扇着蒲扇和隔壁的刘老太闲聊。

没等姬景行开口喊,眼尖的姥娘看到日思夜想的大外孙了,激动的站起来,就朝路边过来了。

姥娘个子高挑,肤色黝黑,头上扎着土布方巾,穿着红色针织外套,精神头很好。

胖胖的身材总是中气十足,喊在小时候在山上玩闹姬景行下来吃饭,从来不用第二嗓子。

在通话基本靠吼的农村,姥娘的大嗓门,那肯定也算是宗师级的。

看着老太太的急匆匆的样子。

“姥姥~”姬景行喊她的声音都不禁带上了尾音。

这一幕太熟悉了,每年寒暑假,都是在这个位置,她总会站在这,迎接她最爱的两个外孙。

这也是老人每一年里最大的期待了,山上的桃子熟了,想让孩子来吃,地里的稻花香了,就想着孩子应该放假了吧,正好让他尝尝地里的新米。山地里的红薯也熟了,明天让老头子带一麻袋给闺女那送过去…

老人有时候等不及了,看姑娘老不送孩子过来,想的慌,就指派两个儿子或者老头子去接孩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