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起(2 / 2)

“。。。。。。”

“也只有靠你了,观山,哦。。。云书。”

张云书仍不做声,将腰箱里的竹简取出,交还给光中道长。

“光中道长心意在竹简中彰显,云书是该还了。如果云书也失败,恳请光中道长收留青竹,且绝不能让青竹学道术。拜托了。。。师傅。。。”

谈话完毕后,张云书与儿子、众道士作别,便戴上斗笠只身离开清心道观。

多日以后,张云书归来道观,面容多了些憔悴,也多了些伤口。

张云书见到儿子和众道士,与光中道长点头示意。

众道士喜出望外、欢呼雀跃,罔顾一旁的张云书。

只有那御山道士上前关心张云书。

张云书向御山道士摆摆手,便在欢声中便带着儿子离开道观。御山道士上前作挽留姿态,也被张云书挥手拒绝。

从张云书平安回来,就知道皇帝的病已有转善。

然而怪异的是,皇帝被治愈后虽精神焕发,却一直以朱色面纱示人,且与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更一改之前的鲁莽暴戾,待人接物变得谨慎小心。

对于清心道观的人来说,只要皇帝能恢复以往的活动,即为治愈,道观所有人的命也就保下来了。

虽妙手治好先帝,张云书却激流勇退,带着张青竹继续留在山村,比之前更拒与任何人接触。

只是三个月一次,只身到皇宫为皇帝做法强身健体。

每次做完法后便离去,不逗留不领赏,也不拜访清心道观。

皇帝也不愚钝,每次都派出贴身侍卫追踪张云书去向,而每次也以失败告终。

仿佛张云书有意在回避皇帝,回避众人。

而清心道观因借了张云书的东风,倒也非常乐意接待其他人的拜祭献香。

到来的人形形色色、络绎不绝,皆望求子得子求财得财。

此等繁华景象,吆喝声夹杂着念经,好生热闹,足以比拟京都的集市。

暮去朝来,清心道观里的道士们名利双收,道观日益壮大。

就连京都的邸报,也在大肆宣扬道士的神通。

这待遇,已经很久没享受过了。

然而,光中道长却日渐忧心:此转变太大,后恐遭反噬。

光中道长所担心的不无道理,因张云书代表道教救治皇帝,现如今道士再次成了皇帝红人、百姓英雄,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稍有差池,便会从天堂掉进地狱。

这一天,是张云书治好皇帝后的第三个年头。

是年张青竹十三岁。

张云书如以往般进入皇宫给皇帝做法。

从皇宫出来后,并没有回村子,而是躲开皇帝耳目从侧面小路走进清心道观。

时隔三年了,才再次来清心道观。

客堂中,张云书与光中道长、御山道士、玄山道士低语,脸色凝重。

“皇帝大限将至,此地不可久留,定须另寻容身之处。否则。。。”

张云书作别道观后次日,道观便暗中有所行动。

光中道长派出御山道士前往二百里外的“白石观”道观接头磋商。

白石观非常隐秘、古色古香,庄严肃穆且人烟稀少。

磋商结果是:大事发生后,光中道长等一众道士需要转移至白石山道观避难。

大事,便是指半年后的皇帝突然驾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