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郑和回朝56(1 / 2)

当郑和率领船队人员,引领着各国使节,还有擒获的海盗,从朝阳门鱼贯而入时,京城百姓爆发出一阵阵雷鸣的欢呼,大明万岁,大明万岁,响彻京城。

太子在文华殿外张望着,当那队长长的队伍出现在皇城大门后,才蹦着肥胖的身躯赶回殿内,坐上锦座后,还命人来帮忙擦着头上的汗水。

太子在文华殿监国,朝臣都是有椅子坐的,在这里也没有奉天殿上那么多的规矩,议事谈话,都十分快捷妥当,因为太子监国做的就是各种行政决断,那些言官弹劾的折子都是交给汉王的运输船队,送到东瀛给皇帝御笔亲批后才返回来给太子过目执行。

在议事过程中少了那些文人的拉扯,自然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在文华殿内,除了内阁就是六部,没了更多的嘈杂建议,就像拍板郑和回朝的方案,也就几句话的事。

郑和身穿白色蟒纹朝服,手捧十三国降书,向太子行了大礼。

司礼监官员逐一唱读递交降书的国家和国王,然后就是一箱箱各国进献的国礼,又是唱读了一长串的礼单,完后就是大臣们齐声恭贺,太子心中大喜,这海路一通,国家又能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财富,这国库又能充盈一些。

这同一时间多国使节朝贺,自然要以国宴款待,以往朱棣在朝,国宴就是摆在奉天殿,地方大,还能载歌载舞,殿内金碧辉煌,烛光如炬,可以把大明的庄严和盛世同时给那些番邦使节留下深刻印象。而现在太子只是监国,自然不能僭越,于是国宴摆在了礼部大院。

礼部大院以往也会摆设皇帝对新科士子的赐宴,虽然皇帝不会亲临,但也显出对士子的重视。所以现在礼部摆设国宴,宴请京城百官和使节,无论人员和场地都十分合适。

虽说夜宴,可在下午申时就开始入席,聂小七是中午的时候被府中来人告知,才从军营飞奔回家沐浴更衣,恰恰好赶上了时间。在礼部官员的引领入座后,聂小七发现同座的居然就是未来老丈人两兄弟还有李景隆这老油条,是太子故意安排的吧?不过难得见到王祥,聂小七连忙举杯先敬上,他也着实想念王玥,可就是找不到人说媒,可这难处也不好跟王祥明言。

太子贵为储君,位置虽不是高高在上,可也是远离众人在大院的水榭亭子里面。所有致谢和祝酒致辞,都由太子身边的小黄门代劳。聂小七等人也是离得远远,只看到亭子里的烛火明亮,太子向着周遭群臣的方向举杯而已。

酒过数巡,大臣们的话就开始多了,不少人还围上了郑和,纷纷举杯敬上,这可是大红人,未来户部,工部,甚至兵部都需要和这位四品太监打交道,而且西洋带来的各种机遇,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有少数食古不化的言官和自持老成的守旧老臣,对此嗤之以鼻。

一个脸色微黄,留着八字胡子的中年人,举杯到郑和跟前朗声道:“恭喜郑公公,”

当面称郑和为公公,可以说是犯了大忌,郑和身为朱棣亲封西洋海事提督,也是内官监太监,即使不称提督大人,也应该称为内相,以示尊敬。仅仅称为公公,既是降低了郑和的身份,同时也暗示着郑和只是身体残缺的内侍而已。

一时间围在郑和身边的众官都静下来,让出空位,大家都想看看是哪个在口不择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