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天降异象,靖难不详(1 / 2)

郑和的船很大,宽有将近二十米,长度也有近六十米,这个尺寸是聂小七自己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往应天府的方向,逆风而且又是逆流,行船的速度并不快,郑和命人在内仓摆下了简单的酒席,陪着聂小七吃了起来。

聂小七其实没想到刚才被摔在马下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哼声的瘦子,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宝太监郑和。电影里那些演太监的都无一例外地捏着嗓子,还翘起兰花指,甚至还有翘屁股扭秧歌的。而眼前这位历史上最出名的太监,除了嗓子尖一些之外,却丝毫没有那种娘娘腔的作派。

要知道郑和可是跟着朱棣靖难,一路从燕王府杀到应天府,以八百骑兵夜袭李景隆大营,解下北平之围,娘炮是不可能做得到上马挥刀杀人,下马造船远征的。这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在面前如此谦恭,聂小七虽有疑惑,但也不敢怠慢,对郑和敬来的每一杯酒都一饮而尽。

这时候应天府的雨,已经下了一天一夜,久久不停,远处偶然刮起的猛风,在树丛中带出一阵阵啸鸣,近处屋檐下已经连成直线的雨帘,打在青石阶上哔哩吧啦作响。朱棣抬起略微困倦的眼皮,轻哼了一声。

近侍太监立刻上前躬身,递上一本封着黄色绸缎的奏折。

“是胡荧?”朱棣的眼皮又睁大一些。胡荧在他入主应天后,就被外派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这一年来,除了那个让朱棣提心吊胆的侄子没有消息之外,天下间各种奇闻异事,民生百态,官场秘闻,朱棣是一个不落,这三五天回来一次的奏折,就成了朱棣在繁忙国事之间的一点乐子。

“刘永成,你念吧。”

秉笔太监刘永成,应了一声喏,把手上拂尘一甩,小心拆开黄绸缎上的封泥,打开折子,映入眼帘的便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刘永成心中暗骂一声胡荧你个贼货,是手上没有纸还是没有墨,是想费了皇上的眼神还是废我老刘的招子。不过天子在前,刘永成也不敢造次,提起嗓子便念。

这一次的折子里,便是民间奇闻,说的是瀛洲岛附近,频繁出现水龙卷,甚至会一次出现三条,水龙卷的天上乌云漆黑的像墨水一样,看不见尽头。而刚好当时有一支倭贼的船队,在三条水龙卷的共同绞杀下十几条木船被撕成碎片,三条水龙卷在片刻后合而为一,成了一条粗壮的水柱,继续在海里搅动了半炷香的时间才消散。

整个瀛洲岛海域,整整一个月了,天气都是漆黑如墨,船不敢近,远远看去,乌云阴影下方圆足有十几里,把瀛洲岛遮得一片阴沉,岛上渔民都已经迁入松江府沿岸,瀛洲岛已经空无一人。

“有这等事情,松江知府居然没有上报?”

在朱棣话音刚落的时候,刘永成便识趣地停了下来,试探着回朱棣的话道“或者内阁的学士们觉得无关重要,没有上禀天听。”

“屁话,他们是怕我责罚,天降异象,靖难不详。”

天子震怒,刘永成吓得整个人趴在地上,额头仅仅贴在冰凉的地砖上,气都不敢喘。靖难,果然还是永乐天子的心病,那方孝孺诛心的言辞,果然比朱棣的十万雄兵还要厉害。

“郑和呢,他的水师是时候拉出去练练手了,顺便可以抓几个倭贼,等他六月出航的时候,用来祭旗。”朱棣依旧语气平缓,丝毫没有任何喜怒。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