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501节(1 / 2)

  尤其是司特的饮料(饮用水)和方便面两大产品各占据了总销售额的87%,剩余部分由其他产品,比如这两年推出的休闲类食品和其他产品分摊。

  但从司特的整体规模来说,司特目前的总资产在14亿左右,折算美元大概在2.4亿美元上下,要知道司特拥有的实体可不小,除去司特总部和总厂、分厂外,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收购重组的灌装厂,这些都是属于产业部分。

  而且司特的员工数量也很庞大,仅仅在金陵一地,司特总厂和原浆厂包括总部的员工加起来就近5000人,如果加上其他分厂和灌装厂,企业总员工人数早就超过了13000人。

  这还没算上南都方面,随着司特和南都的股份制改制成功,目前南都也属于盛华系,虽然经营方面是分开的,但实际上两家公司已经和一家公司没什么区别了。

  如此庞大的规模,是宋朝援近十年努力才渐渐壮大的,而且还和改革开放后国内飞速发展分不开,其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根本无法计算,这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可网景公司呢?这仅仅只是一家刚刚成立一年的IT公司,从创始人到目前整个公司的技术团队成员包括行政人员,全部加起来连20人都不到。

  这么一家新建的公司,又是一家如此小规模的公司,居然有资本给出了如此高额的估价,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你说什么?网景?”当宋朝援听到张浩的公司的名字后一时间脑子嗡的一声,不等露丝还在电话里继续说着这家公司如今是如何炙手可热的时候,宋朝援忍不住就打断了她的话,追问起来。

  “对!就是网景,老板,您不会听说过这家公司吧?我发给您的传真有公司的具体信息,上面写着呢。”

  “不不不,我没听说过,只是觉得这家公司的名字有些……”宋朝援手忙脚乱翻找着露丝发来的传真,传真实在是太多太长了,而且露丝发完传真后就给宋援朝打来了电话,宋朝援还没来得及仔细看呢。

  很快,宋援朝就在传真中找到了网景公司的介绍和浏览器的信息,他仔细看了看后这才肯定这家公司的确是他记忆中的那家公司。

  网景公司在前世可是大名鼎鼎,作为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浏览器的开创者,哪怕宋朝援对计算机并不精通,却也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

  国内的互联网时代要比国外来的晚些,但也晚不了太久。

  前世的时候,宋朝援是在1996年左右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那时候他已经是电信公司的小领导了。

  由于电信公司从邮政分离后,互联网上网业务主要由国内电信进行经营,那时候还是拨号上网,因为工作的原因,宋朝援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而那时候上网使用的浏览器就是网景浏览器。

  想到这,一时间宋援朝的脑子有些晕,他怎么都没想过张浩居然和网景会有联系,而且从露丝打听得来的消息中,张浩还是网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目前网景公司最大的投资方和股东。

  “等等,这家公司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去年?怎么公司的地址这么眼熟?”宋朝援翻看着资料,把电话夹在肩膀上询问。

  “地址您当然眼熟了,他们目前使用的办公室就是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去年的时候张浩联系了我们公司方面,提出了希望能租用办公室的请求……对了老板,我问过乔治,乔治说和您汇报过,是您同意的。”

  一拍脑袋,宋朝援猛然想起来了,露丝说的没错,去年的时候乔治是向自己汇报过来着,说张浩找到乔治提出想在美国公司那边租闲置的办公室,当初宋朝援忙着其他事也没细问,而且那时候张浩一直都在美国公司那边实习,宋朝援也授权过乔治尽量给予张浩一些便利,所以乔治提了一句后宋朝援还以为是张浩只是想找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作为实习和实验需求而已,就随口答应了下来,谁想到这居然是网景公司成立的开始。

  回想起来不由得有些苦笑,宋朝援根本没想到当初的张浩就用这样的方式和朋友成立了网景公司。

  宋朝援前世在电信工作,自然对互联网是有所了解的,更听说过网景公司,可他万万没想到张浩居然会成为网景公司的创始人,这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

  怪不得张浩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花了那么多的钱,作为一家IT公司,尤其是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宋朝援知道资金的花费是极大的。张浩能够用三十万美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网景公司做到如今的程度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且现在网景公司在和资本进行接触,如果宋朝援猜的没错话,张浩手上的钱恐怕已经烧完了。

第973章 上市准备

  和露丝的通话持续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打的话筒都发烫这才结束。

  在电话里,宋朝援仔细询问了关于网景公司的许多情况,有些露丝知道,有些因为时间太急露丝还没完全了解,但基本的情况通过沟通宋援朝心里有了大概的估计。

  目前,网景公司因为资金的问题开始寻求和资本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找来资本投资,第二就是谋求上市。

  无论是那种,都代表着网景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而且从现在资本对网景的热衷来看,这家公司的成功已经是注定的了,更令人意外的是,资本对网景的前景非常看好,这从给出的估值就能判断出来。

  资本不是傻瓜,尤其是有了微软这样的公司作为例子,网景虽然只是一家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可它的潜力是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

  微软靠着DOS系统一跃成名,比尔盖茨如今更成了全世界都知道的富豪,以网景目前在浏览器的占有率和发展速度,如果能在这种时候投资网景,那么一旦等网景公司上市,说不定就是第二个微软,哪怕成不了第二个微软,也绝对能有巨大的获利。

  面对这样的情况,宋朝援不由得也心动了。他甚至想马上给张浩打电话,告诉张浩你不是缺钱么?缺钱没关系可以找我啊!他宋朝援给网景投资绝对没有问题,别说几百万美元了,哪怕投资上千万美元都轻而易举。

  可电话刚刚拿起,宋朝援又挂上了电话。

  点起一支烟默默抽着,宋朝援思索着如何能在网景公司中获得部分利益,同时也可以保证张浩的利益。

  宋朝援投资网景钱没问题,可是这不是国内,这是在美国投资,作为一个中国的商人,哪怕在美国有公司,想在其中插上一手不是那么容易的。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这可不是比谁钱多钱少,何况宋援朝虽然是有钱人,可相比美国那些规模庞大底蕴深厚的资本而言依旧不算什么。何况美国也不是宋援朝的主场,在美国和资本争夺,宋朝援半点胜算都么有,甚至可能因为宋朝援的介入导致打压,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非但捞不到好处,还会影响到盛华在美国的产业。

  盛华在美国的公司名义上和盛华总部无关,是独立存在的。可美国人也不傻,有些东西你掩饰的再好,美国方面真要查也是轻而易举的。在利益没有触及的情况下,资本方面可以不把你当一回事,可当一旦触及到利益,那么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宋朝援要在这种时候介入网景已经不合适了,一旦他这么做比如会引起那些盯着网景公司的资本注意,并且因为利益的争夺从而针对宋援朝。

  想到这,宋朝援不由得打消了绕开资本插手网景投资的想法,不过他也没准备彻底不接触网景,作为张浩的兄长,宋朝援觉得在商业运作中给予张浩一些帮助还是没问题的,而且他也觉得这个时候张浩的确需要这个帮助,如果能在帮助的过程中,适当地得到一些网景的股份,这些股份在网景公司和资本的承受范围内的话更好不过。

  宋朝援拿起电话就打到了香江,联系了盛华总部关于金融方面的人员对此事进行咨询。第二天,宋朝援又召开了一个盛华内部的电话会议,这个电话会议还包括美国公司方面一起参与。

  电话会议从早上持续到了下午,由于时差的原因美国那边等于加了一夜的班,各方讨论之后最终做出了决定,最终香江那边的几位专业人士连夜飞往美国,抵达美国后和乔治、露丝组建的团队汇合,接着就和张浩私下取得了联系。

  当联系上张浩的时候,张浩等人正为如何选择而犯愁,因为他们三个人除去张浩对商业稍有了解外,马克和吉米从来没有接触过商业,而现在几家资本都在争夺和网景公司的合作可能,竞争极其激烈,给予的诱惑也不小,一时间让他们不知道如何选择。

  宋朝援的团队抵达和主动联系,这让张浩很是意外,可意外之余也心里松了口气。

  专业的事专业的人去做,如果说敲代码的话张浩他们拿手,可在这种商业谈判场合中却不是他们的强项了。

  这些专业人士的到来让张浩他们从头痛脑胀的商业谈判中轻松了许多,而且在接触之后就和张浩他们进行了详细沟通,仔细询问了张浩等人对公司的想法和合作底线,此外还有网景公司的一些具体情况,针对这些给出了几个方案选择。

  面对专业人士提出的方案,张浩和马克、吉米商议后,又询问了各方案的利弊和细节,得到了详细的回答和解释后,三人关起门来商讨了整整一天,随后三人终于达成一致,选择了其中一个方案并在细节上提出了几个修改要求,团队方面马上进行修改,最终确定之后,开始代表网景公司和那些意图合作的资本进行沟通。

  经过反复的会面和接触还有不断商讨,半个月后,一些实力不足或者开价太低的资本陆续被踢出局,最终留下了三家条件相差不多的资本。

  这三家资本实力相差不大,都属于投资界的佼佼者,其中两家背后还有券商和银行的背景,而另一家也有它的优势,在商界和政界的背景非常雄厚。

  接下来才是重中之中,经过了整整40多天的不断会面和讨价还价,终于和其中一家资本达成了最终协议,这家资本将以1500万美元溢价的代价注资网景,同时获得网景33%的股份。

  这个注资比例相比之前对网景的估值来说已经高出了不少,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网景的估值达到了5000万美元的程度。同时,盛华美国公司方面也以相等的资本比例注资250万美元,获得了5%的股份,这个注资得到了网景三位创始人和资本方面的认可,也算是宋朝援方面获得最大的利益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