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409节(1 / 2)

  “哦,我看看。”孙耀良接过文件夹打开,看着上面的名单和后面的备注。

  里面的内容基本和上次他们商量的差不多,只是做了稍许调整。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各分公司人员的配备从实际情况考虑,再结合这段时间的培训效果。

  很快就看完了,孙耀良拿起笔在最下面签了字,合上手里的文件递还给肖强:“就按这个安排吧,马上就过年了,你这边尽快正式通知下去,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过完年后直接出发。”

  “行,我这就去安排。”肖强接过文件点头,起身离开。

  很快,分公司的具体安排就下发到了实际各人手里,何骁自然也接到了正式通知,也就是说从接到通知一刻起,何骁就不再是业务部主管了,而是分公司经理的职务。

  让何骁略微欣喜的是公司对他的去向安排不错,公司居然把他安排在了临省的杭城工作。

  浙省杭城离金陵不远,两地实际距离也就250公里左右,但由于铁路并不直接连接两地,要想从金陵到杭城坐火车有些麻烦,必须先到沪海的铁路站,然后从沪海再到杭城,这样一个圈子绕下来路可不近,就算是最快速的火车也得一天一夜呢。

  等到二十一世纪,高铁宁杭线开通,两地才有直接抵达的高铁,大大缩短的火车往返的时间。所以现在来往两地坐火车要论方便还不如坐长途汽车呢,250公里的长途汽车快一点的也不过五、六个小时左右,清晨第一班车出发,吃午饭左右就能抵达。

  这样一来,平日里休息天从杭城回金陵也比较方便,这相比去其他地方要好许多。再加上浙省这边经济相比内地省份要发达,市场也更好,对于何骁来说能去杭城分公司可是件好事。

  带着一丝欣喜,何骁下班后特意去买了点熟食回家,去分公司工作的事他前些时候已经和家里说过了,虽然媳妇对他报名外派分公司心里不舍,但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的性格,而且何骁也和她私下说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考虑到丈夫的想法,媳妇最终支持了何骁的决定,这也让何骁没了后顾之忧,今天正式确定下来了,何骁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媳妇,尤其是因为去杭城工作如果平时工作时间安排的好,他在每周也能尽力抽空回来看看老婆孩子,这个喜讯必须尽快告诉媳妇。

  回到家,乐呵呵地把这个事和媳妇一说,媳妇听了也很是高兴。

  离过年没几天了,自己丈夫留在家里的时间不多了,小两口特别珍惜现在在一起的机会。

  当天晚上,他们一起喝了点酒,借着酒兴等把孩子哄睡后回到自己房间好好亲热了一下,完事后,何骁搂着媳妇轻声对她说着对未来的打算和想法,媳妇甜蜜的依在何骁的怀里,满心都是幸福。

第788章 潮县能人

  一晃就到了1987年的2月下旬。

  春节过完,一切渐渐都恢复了正常,林宇航手上的工作也更忙了起来。

  去年年底,林宇航就和班子的同志对潮县经济工作进行了汇报和讨论,并且提出了根据潮县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潮县地方特色为主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建立本地的开放区,对外招商引资。

  林宇航的想法得到了班子同志们的认同,并且在很大部分上给予了支持。

  一月份,经上级批准,潮县开发区项目成立,林宇航亲自担任组长,副组长由班子的另外两位同志担任,同时还从各县局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加强力量。

  目前手上最重要的工作除去开放区和其他产业外,第一个项目就是潮县的皮革制品。

  之前林宇航对潮县皮革制品不是很了解,在和宋援朝沟通后,他回到潮县进一步进行了调研,这才发现潮县皮革制品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没有基础,反而早在1926年时候,潮县就有皮革制品生产了。

  潮县制革厂在1926年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现代工业意义的皮革制造厂,主要的产品大部分供应沪海市场,甚至还有不少出口。

  当年的潮县制革厂名气可不小,潮县当地还出现了不少个人性质的皮革制作私人工坊,在1950年前后这些产业达到了一个高峰,1956年时,由于公私合营的缘故,潮县制革厂成为了国有企业,同时把许多小作坊全部给兼并了。

  潮县制革厂发展到现在规模不算小,全厂拥有173名职工干部,这样规模的制革厂虽然比不上沪海、燕京这些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但在潮县本地来说却非常不错了。

  关键是技术力量和制革工艺,虽然在计划经济中制革厂逐步走了下坡路,但这些依旧保留着,直到现在,潮县制革厂依旧拥有一大批工艺精湛的制革师,这让林宇航极为欣喜。

  欣喜是有的,问题也同样存在。

  由于在改革开放后,潮县制革厂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再加上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企业管理上的僵化和思想落后,潮县制革厂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基础,却没把握住机会。

  市场开发后,国内整体经济日新月异,有些群体靠着自己的能力先富了起来,这些变化导致潮县制革厂中有不少职工起了心思,逐渐有离开厂子自己干的念头。

  潮县离沪海很近,相比内地城市,潮县对于外面世界的信息来源更多,再加上潮县人的头脑灵活,想法多,胆子大,觉得在国有企业这么干下去没有盼头,再加上这些年国家已经有了允许私人注册企业成立工厂的政策,一些有技术有能力也有渠道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现在潮县制革厂已经有几个职工以停薪留职或长病假的理由自己出来单干了,搞了作坊或者小厂,而且还干的很不错。

  由于这些人的起头,就更让潮县制革厂的职工心思动了不少,换句话来说现在潮县制革厂外面看起来有模有样,实际上却已人心涣散,全厂上下除了一些临近退休混日子,又或者没有进取心的人外,许多人都有了学着之前离开的几个人方式,拉出去自己干的念头。

  邱建军是制革厂的老人,早在他爷爷一代就在制革厂工作了,不过当年是跟着老板干,到了他父亲那辈制革厂成了国有企业,端上了铁饭碗,等到他进厂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初的时候了。

  邱建军的制革手艺是祖传的,他爷爷是当年制革厂的大师傅,他父亲还当过制革厂的副厂长,现在老爷子已经退下来了,邱建军如今是制革厂的技术科科长,主要负责厂里的技术工作。

  整个制革厂,除了几个临近退休的老制革师傅外,就数邱建军的制革手艺最好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厂里对他极为重用,把他从普通工人一步步提拔到了技术员,后来又担任了技术科科长。

  再加上邱建军一家三代都在制革厂工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未来邱建军和父辈祖辈一样走上厂领导的岗位极有可能。

  可是,这两年厂里的情况变化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影响,人们的心思越来越活,尤其是当有些老职工离厂出去单干,短短半年靠着自己的手艺就赚到了普通工人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收入时,人心产生了变化。

  就像邱建军,虽然是技术科的科长,可他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也不过才70多元,相比普通人来说虽然不错,可和那些赚到大钱的老同事相比,邱建军这点工资简直不值一提。

  因为邱建军的技术是有目共睹的,挖他的人自然也不少。比如一家私人小制革厂就承诺,只要邱建军肯去他那边干,一个月就能给他开500元的工资,这一个月的公司能顶得上邱建军大半年的收入,邱建军怎么能不动心。

  可是,对于制革厂,邱建军还是有深厚感情的,再加上他不是普通职工,是厂里的技术科长,如果他也离开制革厂,先不说影响会多坏,而且还会给厂里带来很大的损失。

  思来想去,邱建军抵住了诱惑,拒绝了对方的邀请,依旧留了下来。他这种的作为让别人无法理解,甚至有人私下嘲笑邱建军傻,有赚大钱的机会还留在厂里干嘛呢?

  别说外人这样了,就连邱建军的老婆也私下埋怨过他,这么好的机会人家求之不得呢,他反而往外推,实在是不明白他脑子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一天,邱建军准时下班,推着自行车刚出了厂大门,就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

  “浩强?你怎么在这?”扭头一看,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不远处冲他招手,邱建军连忙推车走了过去。

  “我是特意来找你的。”邵浩强乐呵呵地说道,同时问:“你下班没事吧?走!我请你喝酒去。”

  “行呀!我们可是好久没在一起喝酒了,你等会,我给家里打个电话让电话亭那边传句话,你嫂子的脾气你知道,招呼都不打一个就去喝酒,她非得傻乎乎地等我到半夜都不吃饭呢。”邱建军笑着解释了一句,接着把车在原地停好,然后小跑着往厂门卫室那边去了,过了片刻后打完电话的他转了回来。

  “走!”扶着车,邱建军说道,邵浩强答应一声,两人推车快跑了两步,右脚一跨就上了车,骑着朝远处而去。

  半小时后,两人坐在潮县的一家私人小酒馆里,邵浩强点了好几个小菜,还要了一瓶好酒,见他还在琢磨着要点什么,邱建军连忙阻拦说实在是太多了,自己兄弟又没外人弄这么丰盛干嘛,这些就足够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