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275节(1 / 2)

  这三地都是大城市,其中沪海的人口就达到了六百多万,燕京的人口比沪海稍少些,目前为五百五十万。但如果加上离燕京不远的津门,那么两者相加人口数量要近千万了。

  山城的人口系数在全国仅排在沪海、燕京、津门三地之后位于第四,人口在二百六十万左右,如加上周边地区的人口系数,总人口在四百万左右。

  宋援朝之前之所以会选择燕京、沪海和山城这三地设厂,除去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也是考虑到城市人口系数。

  以点带面,通过三地的设厂进行产品推广和市场覆盖,这是司特公司第一步要做到的。

  当然从长远的来看这只是第一步而已,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快速消费品的需求也大超以前,目前的设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司特公司不仅会逐步扩大三地分厂的产量,同时也会考虑在三地分厂的周边地区再开设新厂,以满足需求。

  仔细听完了宋援朝的讲解,小邵笑了起来:“这么说接下来你们还要继续设厂?”

  “这是当然的。”宋援朝点头道:“其他的不说就拿目前沪海的工厂来说吧,沪海工厂的饮料流水线现在只有两条,正式生产后产量大致和原本一分厂的产量相当。”

  “当初一分厂的产量供应整个金陵只能算是勉强,可沪海是什么城市?这可是全国第一的大型城市,消费力和人口基数根本不是金陵可比的,仅从这点来说沪海工厂目前的规划远满足不了后期的需求。”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殊性,做企业要的是稳扎稳打而不是急功近利。无论从整体计划还是企业自身的承受力来看,现在的分厂规模才是最合适司特的。”

  “嗯,这个想法不错,路要一步步走,饭也要一口口吃,稳扎稳打这话说的好!”小邵点头表示同意,突然问了一句:“那么接下来司特公司如果继续扩大规模的话会选择那些城市呢?”

  宋援朝一愣,这个问题指向性太过明确了,已经牵扯到了司特公司的机密。

  小邵是林道远的秘书,也是林道远最信任的人之一,他跟着林道远时间不短了,而且林道远从计委调任地方也带着小邵,足以看出他对小邵的信任。

  这话难道是林道远让小邵问的?一时间宋援朝疑惑起来,以林道远的性格和格局很少会和宋援朝讨论如此具体性的问题,因为他把握的是大方向而不是那些细节。可偏偏小邵突然问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不能不让宋援朝有些警惕。

  见宋援朝的神色有些变化,小邵主动开口道:“援朝,您别多想,其实我问您这些是带有私心的,这些问题和领导没有关系。”

  “邵哥,我们认识时间也不短了,您有什么想法直说就是,如果我能回答的肯定不会隐瞒。”宋援朝坦率说道。

  点点头,小邵道:“前几天领导和我谈了谈,我马上就要离开领导身边了……”

  “离开?”宋援朝一愣。

  小邵笑道:“工作上的离开,领导还是我的老领导,这点永远也不会变。”

  “那么您离开是……?”

  “领导觉得我这么多年一直担任现在的工作不利于我的成长,而且我和领导来金陵也有大半年了,现在在工作上也渐渐平稳了,继续跟着领导当秘书会耽搁我的前程。”

  “领导打算把我放下去锻炼锻炼,所以下个月我就不是领导的秘书了。”

  宋援朝恍然大悟,怪不得刚才小邵问的问题让他感觉有所图呢,闹了半天居然是这么一回事了。

  “这是好事啊邵哥,恭喜恭喜,对了邵哥,我岳父把您放到哪里了?担任什么职务?”宋援朝为小邵由衷高兴,小邵的能力和才华他是很清楚的,这是一个非常能做事也踏实的人,从林道远身边离开下到地方任职,对于他来说是仕途的一个改变,一旦这一步走好了,对他未来前途有极大的帮助。

  “去姑苏的一个区任区长。”小邵笑着回答,看来这个安排他心里也很满意。

  姑苏可不是一般的城市,最早姑苏属于县级市,1961年姑苏调整为市级,1983年,也就是今年姑苏进一步成为地级的省直辖市,从而奠基了姑苏未来在苏省的重要地位。

  小邵的行政级别是正处,以他的级别去姑苏的一个区担任区长可以说是平调,但话不能这么说,跟在林道远身边小邵这个处长手中的权利是下面普通市的市长都比不上的,下放当区长,从这点来说可以说是委屈了。

  可问题关键在于仕途不是这样比较的,虽然级别相同,可有地方的工作经历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林道远这样安排小邵是最好不过的,姑苏比邻沪海,向来被称为沪海的后花园,小邵去那边当区长只要踏踏实实干上几年,有了一定的政绩,未来不可限量。

第546章 指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邵才会询问宋援朝关于司特公司后续的发展机会,其目的显而易见。

  作为地方主官,目前最重要的政绩是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地方官员已经从最初的注重意识形态转为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后者的重视也是越来越高。

  小邵这些年一直跟着林道远,相比普通干部更清楚这点,所以到了地方要做好工作首要的就是搞经济建设和发展,那么经济这方面的见效最快的是那种呢?无非就是招商引资而已。

  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二十年里地方招商引资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了这个工作那么为官一任就是合格的。

  小邵心里非常清楚,也明白自己上任后的首要工作是什么,但他作为空降干部在姑苏地区并没根基,哪怕有着林道远的支持,到了地方后想开展工作也是很难的。

  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小邵要把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而且也不可能很快就见效,所以他询问宋援朝关于司特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商业布局,就是要询问司特公司是否有在姑苏投资的意向,假如司特公司能够在姑苏尤其是他所在的区进行投资的话,那么对他的工作开展是极有帮助的。

  这也算是小邵的一个小心思吧,但宋援朝并没有轻视他的想法,反而觉得小邵这个思路是对的。

  作为一个干部想做出政绩是无可厚非的,想进步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是宋援朝他同样也会这样想,何况他和小邵的关系一直不错,再加上林道远这一层关系,从天然来说他们就是盟友。

  小邵到地方,支持他的工作对于未来司特公司的发展甚至包括宋援朝事业的其他板块都是有利无弊,双赢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况且姑苏本就是宋援朝下一步考虑的市场板块中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姑苏和沪海的距离、影响乃至整个姑苏地区的人口基数等各方面考虑,未来姑苏作为沪海工厂的配套和后勤保障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当即宋援朝直接告诉小邵,他会慎重考虑在姑苏投资设厂,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也就是等三地的工厂正式投产,市场反馈良好的前提下就会进行确定,等到时候宋援朝一定会第一个找到小邵和他商讨相关事宜,只要小邵这边能给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这不是太大的问题。

  听了宋援朝的保证,小邵很是高兴,作为林道远的秘书他当然清楚司特公司的潜力有多大,而且相比其他人,小邵更清楚宋援朝在除去司特公司外还有香江盛华这个公司,根据他的了解香江盛华目前在鹏城特区是做的风生水起,其产值日渐越高,已成了鹏城当地的龙头企业之一。

  有宋援朝的承诺,他顿时放下了心,看来到了那边后打开局面就不难了。

  宋援朝和小邵聊了聊关于姑苏的一些情况,作为沪海人对于姑苏他还是很了解的,尤其当得知小邵要任职的区所在就是比邻沪海的那个区后,宋援朝更结合后世的实际发展情况给小邵提了一些可行性极强的建议。

  对宋援朝的这些建议小邵仔细记在心里,同时也进行了对应的判断,有些他认可,有些却觉得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至少目前时机还未到。对此宋援朝也表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作为地方主官在施政的时候除立竿见影的政绩外也必须考虑到长远规划,如果只是为了政绩而作为,忽略了长远和全局的话,在未来恐怕会“交学费”的。

  小邵仔细想了想点点头:“您说的有道理,急功近利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如果没有全盘和长远的考虑的确会有隐患。但是援朝呀,地方现在也困难的很,财政不宽裕,哪怕我去后作为区长,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所以许多事还得一点点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也是实话,不过困难终究会过去的,我相信您邵哥一定会获得成功!”宋援朝举起面前的茶杯笑着对小邵说道。

  “你小子还打趣我呢?我有多少分量自己心里清楚,能为地方做点实事,等离开的时候地方上的老百姓念一句我的好,这辈子就心满意足咯。”小邵哈哈大笑起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宋援朝深深看了一眼小邵,虽然他认识小邵不少年了,相互之间也很了解,可了解一个人却未必能走进人心的深处,尤其是小邵即将主政一方,他现在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可未来呢?是否还会保持这样的初心呢?

  心里叹了一声,宋援朝只希望小邵能不忘初心,能够记得今天他和自己的这番对话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