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248节(1 / 2)

  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等把事全部落实完后,时间也近十点了。

  “易处,那么这件事就麻烦您了。”站起身,宋援朝笑容满面地向易育良伸出手。

  紧紧握住宋援朝的手,易育良非常热情道:“不麻烦不麻烦,都是为了工作嘛,这是我应该做的。”

  “还是得感谢您,这一下可帮了我不少忙。”

  “呵呵,您实在是太客气了。”易育良说道:“宋科,您看这都马上到饭点了,还是一起吃个饭吧?我现在就给打电话,楼下有家粤菜馆不错?”

  “不用了,我这次回来呆不了多久,还有许多事要办,下次吧,等产品上市我来请您。”上午十点吃什么午饭?亏他想得出来,宋援朝来沪海还有许多事呢,当即婉拒道。

  “您是……?”易育良似乎听出了宋援朝话外的意思,微微一挑眉头。

  “呵呵,我是沪海人,不过之前一直住在燕京,现在在金陵工作。”宋援朝笑着解释了一句。

  “哎呦,闹了半天居然是老乡啊!”易育良顿时就笑了起来:“我是燕京人,现在在沪海工作,这不是老乡是什么?哈哈哈,宋科,我们这可是真有缘分呢。”

  这个老乡关系也不知道易育良是怎么整出来的,也亏得他脑子转的快,宋援朝听了哑然失笑,顺着他的话也乐了起来。

  “行了老易,虚头就不用搞了,我可和你说呀,老宋这次来沪海办事可是连燕京家都没回,他家老爷子刚从上面下来现在去了金陵工作,对于这个产品可是非常上心的,沪海这边你可得帮忙关照好,要是出点纰漏我可饶不了你!”一旁的罗阳插口说了一句,易育良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保证,让宋援朝和罗阳绝对放心,他这边绝不掉链子。

  易育良亲自送他们下去,到了外面又是一番握手道别,等到罗阳开着车和宋援朝离开的时候,易育良还依旧站在路边冲他们挥手呢。

  “这个老易功利心比较重,有点看人下菜的味道,不过办事能力是不差的,这个事交给他你就放心吧。”开着车,罗阳对宋援朝说道。

  宋援朝点点头,同时也笑问了一句:“你小子今天架子不小呀,罗科,您故意的吧?”

  “哈哈哈,这都给你看出来了?看来我表演的不过关呀。”罗阳当即大笑:“没办法,和人打交道也得看人,像老易这种人就吃这一套,你要真是对他普普通通客客气气,弄不好他心里反而七上八下瞎琢磨了。现在不是蛮好么?人也认识了,事也办成了,他心里反而还高兴的很,哎,他这个人就爱吃这一套,烦!”

  宋援朝点点头表示理解,罗阳今天一改平时的性格,在易育良面前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纨绔子弟的形象,从身份角度来说倒也符合罗阳。

  但罗阳是什么人宋援朝非常清楚,所以当罗阳故意装出这副姿态的时候宋援朝就有些明白了他的用意,而且也做了一些配合。

  正如罗阳说的那样,有些事有些人,你真要客客气气平常对待对方或许有什么想法,又或者轻视你,所以在一些场合下要装还是得装,在这点上罗阳可比宋援朝有心得多了,也许和他本身的出身背景离不开。

  离开第二商业局,罗阳问宋援朝现在去哪里。

  宋援朝反问罗阳他不需要去上班?今天可是周五不是礼拜天。

  听到这个问题罗阳笑了,他告诉宋援朝自己早就给单位请过假了,宋援朝难得回沪海一趟,他怎么说都要好好陪着。

  既然如此,宋援朝让罗阳先回弄堂,他得去看看张家阿娘她们,可有些日子没见着了,虽然平时通过电话,可电话和当面见是完全不同的,何况宋援朝刚有了儿子,不久前把这个事告诉张家阿娘的时候,阿娘在电话里可是高兴坏了,一个劲地说等孩子大了些带回沪海让她看看,虽然没见到人,可从电话里传来的笑声让宋援朝感受到阿娘无比的喜悦。

  回到弄堂,下车后宋援朝就和罗阳去了张家阿娘家。

  罗阳到沪海后一直住在三层阁,现在和阿娘一家的关系也非常近,甚至每天的晚饭都在张家吃。

  这倒和宋援朝在金陵孙婆婆家搭伙没什么区别,双方的关系处的非常好,张家阿娘本就是喜欢热闹的人,平时罗阳有时候因为应酬没回去又没提前说,事后还会给张家阿娘埋怨几句呢。

  张建国也买了一套房子,就在离宋援朝的洋房不远的地方,房子相比宋援朝的要小些,也没有那么大的花园,而且不是独门独幢的,用后世的话来说算是“连墅”。

  这套房子位于一个有历史的小区里,这个小区大多都是这样的小洋楼,由于之前这里住的都是外国人居多,49年后这些外国人都陆续离开了,房子也换了新的主人。

  不过因为外国人居住的这个原因这个地方被周边居民戏称为“外国弄堂”,这个名字从当年就一直延续了下来,沪海文艺界中有不少人都住那边,九十年代那位非常出名的“老娘舅”也住那边。

  房子已经买下了,也重新做了装修,原本张建国是打算把一家从弄堂这边搬过去的,毕竟那边的环境要更好,家里地方也更大。

  但张家阿娘说什么都不肯搬,她说自己在这边住了一辈子了,周边都是老邻居老朋友,几十年交往的感情很深,哪怕平时有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这些不就是生活么?

  去了新地方,那边人都是陌生的,平时说话都找不到了,就算再好也没这里好,这里住的小点又怎么了?晚上睡觉不就是一张床的事么?要那么大的地方干嘛?地方大了人住着未必舒服,还是老弄堂这边好,要去你们自己带着孩子去,她可不去,反正她时绝对不走。

  张家阿娘都这么说了,张建国夫妻总不能把老娘丢在这边搬去新地方吧?无奈之下只能继续住在老弄堂里,装修好的小洋楼只能平时空关着,等到休息天去住一两天。

第494章 烟火

  老年人的想法就是这样,在一个地方呆几十年了,搬到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心理这关就过不去。

  宋援朝记得前世的时候张家阿娘一家因为动迁的原因就这么搬走了,那时候宋援朝也是,一些熟悉老邻居都去了新家,新家虽然比以前住的地方条件好多了,但那些在身边的东西也随即消失。

  虽然搬到新家后宋援朝离张家阿娘她们并不远,平时有时间也会抽空去看看她。可是新工房和弄堂是完全不同的,缺少了邻里邻往的琐碎,更没了那种在弄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张家阿娘搬到新家后没多久身体就渐渐大不如以前了,再加上楼上楼下年纪大的人走楼梯很不方便,张建国夫妻那时候要上班,孩子也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白天的时候家里也没什么人,一个老人孤零零的又出不了门,只能靠着收音机或者电视机打发时间。

  想到这,宋援朝心里轻叹了一声,他前世的时候何尝也不是如此啊!老人的寂寞和孤独宋援朝深有体会。

  走进弄堂,看着熟悉的四周,宋援朝脑海中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也许他可以改变前世这边的格局,前世的时候这个弄堂被直接拆迁了,里面的居民也全搬走了,在原来的旧址上这边建起了三幢高楼,虽然新的大楼富丽堂皇,看起来比原本陈旧的弄堂要漂亮许多,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却永远失去了原本的生活感觉,也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人气。

  回忆往事,宋援朝记得这边是96年左右动迁的,动迁讨论大概在95年上半年,也许自己可以在94年左右直接和区里谈一下关于这边的房地产开发事宜,当然宋援朝没打算和前世的房地产开发商那样把这边一拆了之,然后再建高楼大厦。

  宋援朝的想法是针对这个弄堂进行彻底改造,也就是用后世的那种“新里”方式来改造,保持原来的风貌,从内部结构和地下入手。

  这样的话旧弄堂就成了新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同时也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

  沪海有名的地标“新天地”就是这样的模式,当然新天地是商业性的,宋援朝要做的是居住性的,这和同样有名的“建业里”有些类似,不过建业里采取的是全部动迁安置后再改造出售的模式,但宋援朝不打算这么做。

  宋援朝也许会选择部分动迁安置,部分由居民自己出钱购买增加面积的方式来进行改造,虽然前期可能会掏一部分钱压力比较大,可从远期来看,几年、十几年后的升值幅度却是惊人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边的人气和延续几十年的东西完好保存下来。

  要做到这一步不是容易的事,弄堂里有多少户人家,面积又有多大,投入需要多少,初步估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宋援朝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做到,哪怕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

  宋援朝没想在这上面赚什么钱,因为他只想把自己熟悉的东西给完好保存下来。这里有他的家人,有朋友,有那些生活几十年交往的老邻居,更重要的这里有自己的家,有父母和祖辈留在这里的痕迹。

  如果这里没有了,那么这些东西就彻底消失了,永远也找不回来了,宋援朝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此时此刻,他牢牢记下了这件事,等时机成熟后一定会去做。

  回到弄堂的时候张家阿娘正在捡菜,因为马上就要吃午饭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