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128节(1 / 2)

  “二哥,您说的这些我都听明白了,结合您说的这些,我觉得目前你们八厂最重要的问题有三点,我归类一下您听听是不是?”宋援朝开口道,林宇航点起烟认真听着。

  “第一点,是原本僵化的体制和产销问题,根据八厂以前的运行模式是计划采购、计划生产和计划销售。”

  “没错,是这样的。”林宇航点头道。

  “这种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运行,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企业固有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全国一盘棋,从高处建瓯来对各行各业的产销进行计划分配,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满足行业和地区的产销需求。”

  宋援朝如此说道,林宇航认真思索了下微微点头,他虽然不是太明白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但宋援朝用简单明了的方式阐述,再结合实际林宇航还是能够理解的。

  “这种模式有便利之处,可同样也有它的先天不足。计划产销对于资源调配,市场结构等各方面都具有优势,可当面临自由和开放的市场时,这样的模式就出现问题了。二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已经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既然要改革开放,就必然会打破原本固有的模式。”

  “自前年开始,国家对市场的开发逐渐增强,原本的计划产销模式也逐步被开放的市场而取代,虽然从目前来看有限度的计划产销依旧存在,但除去一些有关于民生大计或者重要工矿业企业外,普通企业在这点上已在迎接新的市场模式对原本计划产销的冲击。”

  “现在,八厂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话,八厂在市场的改变开始之初就没意识到这点,依旧抱守残缺用原来的模式来应对。就像是一个明明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而当某天父母让他独立的时候,却依旧想着依靠父母不懂怎么去面对社会独立生存,这怎么能行呢?”

  “你说的对,这点我之前隐隐约约也感觉到了,可是感觉归感觉,却没有你说的这么清楚。真不愧是大学生,这水平和我这种丘八就是不一样,来来援朝,我敬你一杯。”林宇航佩服地说道,宋援朝这番话让他心里的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不少,虽然还未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凭这些话就值得他对宋援朝感谢。

  “二哥,您这说的什么话,这样不是把我当外人了?再说,大学生又有什么了不起的?相比您这样的战斗英雄,您才更让我值得敬佩!”宋援朝却没有拿酒,反而很认真地反驳林宇航的话。

  林宇航哑然失笑,顿时点点头:“对对,二哥说错了,我向你道歉,不过不管怎么样,这酒你必须喝,来!我们干杯!”

  说完,林宇航拿着酒杯和宋援朝的酒杯碰了碰,直接仰头一饮而尽。

  “二哥你们少喝点,援朝下午还有课呢。”一旁的林燕怕林宇航喝多了,轻声提醒了一句。

  林宇航点点头表示知道了,放下酒杯继续问:“援朝,你刚才说三点,这是第一点,其他两点是什么?”

  “第二点是企业的负担问题。”宋援朝放下酒杯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的企业或者说所有企业的负担都很重。其他的暂且不说,就说你们八厂吧,刚才您也说了八厂的在职职工是133人,其中办公室和管理人员接近50人,车间一线职工才80多人。”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500多人的退休职工,也就是说80人干活所创造的产值和利润要养活足足630多人,换算下来一个人要养八个人包括自己在内,这样的企业负担能不重么?”

  “是呀,这些日子这些压在肩膀上简直和山一样重。在职职工和退休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支出就要近三万元,还有报销的医药费等等,这些加起来都超过四万了。你知道现在厂子的账面上才多少钱?八万六千一百五十八元四毛四!这些钱还包括我前些日子跑下来的贷款,如果不是这些天我逼着供销科那边收回了部分应收账款,恐怕连这个半数都没了。”

  林宇航摇头叹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这个家才清楚这家不是好当的。整个八厂除去生产所需的成本支出,仅仅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工资支出就是一笔惊人的数字,此外还有其他比如医药费等支出,如果无法扭转局面,那么继续下去等到银行里的钱全花完了,别说扭亏为盈了,到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其实相比八厂来说有些大型企业这样的包袱更重。您想想,当年这些企业建立起来的时候都是什么年代,五十年代吧?晚些的也要六十年代初期了。以八厂的历史来说,八厂是1952年建成的,也是那一年正式挂牌的。52年到现在都多少年了?当年初进厂的小伙子都成了退休的老人,再加上近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期间陆续进厂和退休的职工可不在少数,这一来二去背上这样的包袱也是自然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包袱会越来重。相比建厂时的轻装上阵,现在八厂却不比以前了。就算是同等情况下的效益,在加上这样的包袱前提下,能给厂子留下来的产值和利润又有多少呢?”

  宋援朝的话让林宇航一时间无话可说,这笔账很好算,小学生都能算得明白,林宇航如何会不清楚呢?这的确是困扰他的另一个问题,宋援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点了出来。

  “那么第三呢?”既然说到这,林宇航索性询问宋援朝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反正都是麻烦,一次性说个彻底。

  递了支烟给林宇航,宋援朝自己点上,抽了口道:“第三点很简单,就是产品问题。八厂是中药厂,中药厂生产的都是些什么产品?无非就是药剂之类,这些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基本都在医院和药房,但随着西药的使用范围逐步增加,人们对西药的接受程度更高,中药产品的销路自然不如从前。”

  “二哥,我问您个问题,您多久没喝过中药了?”当这句话从宋援朝口中问出时,林宇航苦笑着摇了摇头。

  就算自己在春城军区医院养伤的时用的也全部都是西药,中药根本就没用过。在他的记忆中关于中药恐怕也就是咳嗽药水了,除去这个外他还真想不起自己这些年喝过什么中药。

  “西药的见效快,使用便利,再加上从医疗角度来看,西药在许多病上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医护人员的培养中,西医也远比中医占很大便宜,一个西医从读书到毕业再到独立看诊,长则最多五六年,短的也不过两三年时间。如果是赤脚医生的话那么这个要求就更低了,在培训班里培训一段时间出来就是医生了。”

  “但中医呢?中医可不一样。我们通常想到中医第一印象是什么?年纪大?头发白?甚至留着一大把胡子的老医生?是不是?”

  “这话没错,老中医老中医,中医不就都是这样子么?”一旁林燕插话道。

  “没错!”宋援朝点头:“中医在人们的固定思维里都是老的好,老的中医才可靠。在实际中同样也是如此,没有多年的经验中医的培养远比西医更难,一个好的中医要成长起来所需要的时间是西医的数倍甚至更多,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西进中退,从而导致中药在使用和需求上远不如西药。”

第262章 困难

  林宇航默默抽着烟,思索着宋援朝说的这些关于中西药和中西医的现状问题,这倒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而今天宋援朝点醒了他。

  “援朝,可是八厂是中药厂啊,如果改变生产药品的类别恐怕很难。无论是设备还是工艺,包括厂子里的技术都根本不可能进行短时间的转变。”虽然宋援朝说的有道理,可林宇航也想到了这点,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这话是没错,虽然都是药厂,可中药厂和西药厂是不同的。中药理论和西药就不一样。何况两者的生产流程、工艺和设备完全是两码事,再加上你们也没这个技术,要转变不是说转就能转。”宋援朝这么说,说到这停顿了下,看看林宇航道:“其实中药虽然现在没落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市场的,比如说中药的养生保健功能,慢性疾病功效甚至从价格等各方面来看是强于西药,在一些特定的需求下中药的市场并没有完全被西药所取代。”

  “你看看一厂二厂这些中药厂,他们同样也有八厂类似的情况和包袱,可他们现在的整体情况却比你们八厂好多了,而且他们的产品销路受到的影响也不大,效益也不错嘛。”

  “这怎么能比?”林宇航顿时摇头:“别说一厂二厂,就连三厂四厂我们也比不了。他们这些厂可是有秘方的,这些秘方都传了上百年了,而且他们的牌子响亮,老百姓也认可,自然销路好。但我们八厂又有什么?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药厂,要秘方没秘方,要老牌子没老牌子,以前计划产销的时候再怎么还是能卖得出去,可现在……”

  想到仓库里价值百万堆积如山的库存,林宇航就忍不住摇头叹息,如果八厂和一厂二厂一样拥有百年的秘方和品牌,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是事实,可就算事实也不是决对的因素,那些老品牌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名牌的,至于秘方也是一点点研制出来的,你们既然是中药厂就肯定有自己的技术团队,难道这些年就没在这方面琢磨过?”

  “有是有,可却没什么成绩。”对于这点林宇航上任后也去了解过,但八厂所谓的技术人员根本就是混日子的,每天上班不是喝茶就是看报纸。至于在技术方面的突破自六十年代后就彻底停止了,直到现在依旧用的是那些老方子老产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十几年来都是在吃老本。

  说句不好听的,整个八厂根本就拿不出什么拳头产品,生产无非也就是一些老三样的中成药、药膏、药剂之类的玩意。

  这些产品治治小病还行,许多药效也不显著,许多产品甚至可以归类成既吃不死人也治不好病,充其量调理调理的程度。

  面对西药的冲击和握有王牌产品的一厂二厂,八厂的日子自然是难过的很,产品打不开销路也是正常的。

  “援朝,说了这么多,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问题都摆在面前,但如何解决林宇航却是毫无头绪,他用迫切的目光看着宋援朝,希望能从他嘴中听到实质性的东西。

  “很难!”宋援朝没有和林宇航打马虎眼,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见林宇航露出不悦之色,宋援朝笑道:“二哥,我们是自己人,自己人就不说含糊话,既然您问我,我也实话实说,总不能拿那些模棱两可的话来搪塞您吧?”

  林宇航的表情变了变,从刚才的不悦变成了惭愧,他点头道:“你说的对,我刚才是求之过急了,关心则乱呀,这么多问题要解决起来的确不容易。可是援朝,你也知道八厂现在的情况,如果八厂继续下去这个厂子会变成什么样可想而知,而且我刚刚接手八厂,要是做不出成绩来难道就这么灰溜溜的离开?实话和你说吧,当初去八厂妈那边就是不同意的,是我坚持要去的,我去那边不是为了什么厂长书记的官位,为的是做点实事!”

  “我明白,二哥您别急。”宋援朝对于林宇航没有选择轻松又体面的办公室工作,反而选择了这条看似艰难的道理从心里是很佩服的,这样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却是越来越少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虽然许多人口中常说,做报告时候也一套套地讲得天花乱坠。可真是面临困难的时候,又有几个能迎难而上呢?而林宇航却恰恰是其中之一。

  先不说林宇航和自己的关系,仅凭于他这份决心就让宋援朝尊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