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111节(1 / 2)

  不过仔细想想倒也不奇怪,应彩霞的祖辈本来就是做生意的,对于金钱和数字的敏感也许是天生的遗传,以前没有表现出来,而现在给了她这么一个平台从而显露了出来罢了。

  问了问羊城这边的生意情况,顾杰对答如流,在羊城这边顾杰已经完全独当一面了,虽然他的开拓性不如秦正国,但顾杰却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和执行人,一切事在宋援朝、秦正国决定之后由顾杰执行并推行下去,做的极好。

  “鹏城那边的情况了解过了么?”听完羊城的汇报,宋援朝问道。

  “鹏城要搞特区的消息其实两年前就有了,而且那时候省里就完成了由县改市的工作,去年的时候新的班子已经建起了了,尤其是今年春节后鹏城方面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初期建设……”

  “这么说,鹏城那边现在已经有基础了?”宋援朝追问道。

  顾杰笑着摇摇头:“基础?基础远远谈不上,只能说比原来稍好些罢了。”

  “什么意思?”宋援朝皱眉问道。

  顾杰仔细地向宋援朝解释,宋援朝才搞明白鹏城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虽然鹏城特区的筹备从1979年就开始了,而且再过几天就会公开宣布特区的成立。可实际上鹏城这个所谓的特区根本就是一张白纸,甚至可以说连白纸都不如。

  春节后,顾杰回到羊城后就特意去了一趟鹏城,上个月他又去了一次,这两次的鹏城之旅让顾杰失望不已。

  虽说鹏城特区建立已经铁板钉钉,可鹏城那边却实际上依旧是当初的县城模样,而且这个县城模样连羊城的近郊都不如。

  鹏城市中心靠近罗湖那边,却只有一个红绿灯路口,在这个红绿灯路口四个角分别是鹏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此外还有一个市招待所,除了这些离开这个路口向其他三个方向走,走不了多远就是一片接着一片的农田。

  除去市中心的道路还稍好些,是沥青的马路,其余地方根本就算不上真正的马路,好点的是煤渣路,差的只能说是土路而已。

  这种土路是靠来往的车压脚踩出来的,天气好的时候风吹过到处都是烟尘,可一旦下雨天,这土路又变得泥泞异常,开车的车轮子很容易陷进去出不来,如果是走路的话一脚踩在泥坑里,等把脚拔出来估计鞋子都不见了。

  道路条件差成这样不说,许多地方还不通水电,就连政府那边许多时候也会断电断水,只能用发电机来凑合。

  这样的地方能搞出什么花样?宋援朝看好鹏城特区,但顾杰却怎么都看不出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在鹏城那边折腾还不如在羊城呢,无论从哪一点出发作为首府的羊城不比鹏城更好?

第227章 熟人

  “对了宋哥,前天我和正国哥通了个电话,让他到鹏城后直接来羊城碰头。可现在鹏城连住的地方都没,就一个招待所还破破烂烂的没几间房,而且我上次过去时问过了,现在到月底的房全订出去了,想住都没地方,除非找当地的农民借住。”

  说到最后,顾杰想起这件事和宋援朝交代了下,宋援朝听完顿时皱起眉头,他没想到如今的鹏城居然是会是这副样子。

  起初宋援朝是把碰头的地方安排在鹏城,一来鹏城离香江近些,来往方便。二来再过几天就是鹏城的特区正式成立日子,林道远会和他们在鹏城见面,可现在顾杰居然说鹏城没什么地方住,而且招待所也早就订满了,这让宋援朝有些措手不及。

  想了想,宋援朝暂时把这事放到一边,他打算抽时间给林道远去个电话问问情况,如果实在不行他们就当天去鹏城然后来回,反正有车也方便,最多也就路上花点时间而已。

  宋援朝对于鹏城的后世情况比较了解,但对于鹏城特区刚成立的那段日子却了解不多。

  这其实也不怪宋援朝,毕竟当时宋援朝只是一个电话局下属工程公司的临时工,每天的工作只是和电线电话这些东西打交道,上班累的像条狗,到家只想着油盐酱醋和吃饭睡觉,哪里会关心那些国家大事?

  更何况,这些国家大事离当时作为普通人的宋援朝实在太遥远,他最多是在报纸上和电视里知道一些有关消息而已,而宋援朝后世去鹏城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了,那时候的鹏城早就不同往昔,大变模样。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鹏城特区刚刚建立的时候整个鹏城的条件极差,就像顾杰描述的那样,路不好走,住的地方不行,还经常停水停电,四周全是大片的农田,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

  这种地方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未来,也没人会相信鹏城居然会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其发展速度令整个世界惊愕万分,从而彻底拉开了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步伐。

  鹏城在1981年之前是没有宾馆的,有的也就是顾杰所说的招待所。而鹏城的第一家宾馆是位于罗湖的竹园宾馆,这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我记得是,如有错误请指正)。

  随着竹园宾馆的建成和开业,鹏城终于有了可以接待来往客商的地方,而接着1982年开业的东湖宾馆拉开了鹏城一系列宾馆的建设热潮,等到1986年鹏城第一家五星级的南海酒店建成并开业,标志着鹏城已经走在了改革开放道路的前端。

  “这事不急,反正还有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再说。”

  “宋哥,还有件事……”正当宋援朝皱眉思索的时候,顾杰突然想起一件事,他凑近宋援朝一副神神秘秘的样子道:“前几天我在街上碰上了一个人,你猜我碰上谁了?”

  “这我怎么猜得到?”宋援朝瞧着他这副样子顿时就笑了,这世界这么大,认识的人又这么说,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让他猜,他又不是顾杰肚子里的蛔虫。

  “张斌……!”

  一个熟悉的名字从顾杰嘴里说出,让宋援朝顿时一愣,这个名字他多久没听到了?一晃都一年半了吧。

  1979年春节后,宋援朝从西北回到沪海,他在沪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上李大琪、顾杰等人搞衣架的买卖。

  衣架的买卖为宋援朝等人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正是有了从衣架买卖上的收获这才有后来的一系列发展。

  当年做衣架的时候,除去宋援朝和李大琪、顾杰三人外其实还有两个人,那就是张斌和王建军。

  张斌和王建军不仅是李大琪的朋友,也是宋援朝的初中同学,当时把他们两拉进这个团体一来是大家都是熟人,二来也是看在同学的份上拉他们一把,以为那时候他们这些人都是知青回到沪海,既没工作也没收入,回来后日子过的很不如意。

  可宋援朝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衣架的买卖刚刚走上正规的时候,张斌和王建军在利益熏心趋势下和宋援朝他们散了伙,散伙后张斌和王建军不仅偷偷挖了宋援朝的墙角,还找了几个人拉出去单干,甚至为了利益拉帮结派搞起了欺行霸市的行径。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由于张斌和王建军做的太过分被人举报,公安直接带队抄了他们的老窝,当时王建军和跟着他们干的几个年轻人在做衣架的防空洞里给逮了个正着,而张斌恰好不在那边,得知消息后直接就从地形复杂的菜市场那边跑了,这一跑就再也没人知道张斌的下落。

  跑的时候张斌直接带走了王建军放在他那边的钱,这些钱原本是用来进原料的,可还没等张斌购入原料就出了事,所以张斌一跑,这些钱就和张斌一起没了下落。

  根据王建军之后的说法,这笔钱足足有四千多元,可如果加上张斌本身拥有的钱,恐怕总数超过了五千。

  别说去年的时候了,就算是现在这五千元也不是小数目,如果按普通工人一个月五十元左右的工资来计算,这五千元就是普通工人足足八年多的总收入,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

  王建军这人暂且不说,这家伙后来自作孽不可活,最终被抓了进去,现在不知道蹲在什么地方吃牢饭呢。

  而张斌带了这笔巨款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公安找了他大半年都没找着他的人影,可谁想到居然会在如今出现在羊城。

  “你确定没看错人?”当宋援朝得知顾杰在羊城看见张斌后惊讶之余不由得追问道。

  “我怎么可能认错,这小子化成灰我都认识。”顾杰斩钉截铁道:“当时我正在开车碰上个红绿灯停下来点烟,这小子直接就从我车面前走过去,一时间我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等我反应过来打算下车去追他的时候,这家伙却不见人影了。”

  顾杰述说着当时碰上张斌的情景,那天他开车去送一批货,回来的路上等红绿灯时穿着时髦的张斌就从他车前走过,起初顾杰真以为自己眼花认错了人,等他反应过来再仔细看的时候,这过去的那人不就是张斌么?

  虽然张斌的穿着和以前不一样了,头发比在沪海的时候长了些,还戴着副麦克镜人模狗样,但顾杰绝对不会认错,就像他说的那样张斌就算化成灰他也认得出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