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归黄金年代_分节阅读_第103节(1 / 2)

  在张家阿娘家坐了一个小时,宋援朝他们告辞先回去了,不过张家阿娘叮嘱宋援朝和林燕等晚上一定要来吃饭,今天张家阿娘亲自下厨给他们做好吃的,宋援朝和林燕笑着点头答应,让张家阿娘在家别出去了,外面天太热小心中暑。

  回到对面的23号,进了门林燕好奇地打量着宋援朝从小长大的地方。

  上了楼,拿钥匙打开房门,屋里早就打扫的干干净净,等空调开起了后,房间里的温度很快就下来,宋援朝让林燕和李晓芸先坐,他和李大琪招呼了一声,两人下楼去买点冷饮。

  “厂子里的情况现在怎么样?”下了楼,宋援朝递给李大琪一支烟,憋了好一会的他迫不及待地立马点起,深抽了口吐出烟雾一脸惬意。

  “新厂房那边上月已经投产了,这几天我老厂新厂两头来回跑,要不是刚买了辆车来回可不方便。厂子里生意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关键是我们品牌优势,现在外面不少服装厂也在做类似的产品,不过比起我们来还是有很大优势。”

  说着,李大琪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如今的校办工厂可不是当年的厂子了,随着从最初印刷高考复兴资料开始,校办工厂就走向了一条和前世完全不同的路。

  去年的时候,校办工厂由原来的劳保用品转型假领子生产,从而开始改变。等到春节前的牛仔服、牛仔裤、喇叭裤、衬衣这些新产品对原产品的彻底更替,校办工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仅仅半年时间,校办工厂依靠新产品就彻底脱离了之前的困局,从而焕发了新生。

  眼下,校办工厂已经分为两个厂区,老厂区自然就是最初的厂子所在,而新厂区是李大琪在五月劳动节后成立的。

  新厂区位于光启公园向南大约三公里处,也就是靠近龙华的区域。这个地方在后世属于市区,可在如今却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相比光启公园向东和向北方向,向南方向许多地方都是一片接着一片的农田,路口还能看见许多年前战争时期的碉堡等建筑。

  此外,那边还有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场所,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铁板新村”,所以如今显得很是萧条。但李大琪依旧选择了此处,一来从距离来算这个地方离市区并不远,短短不到四五公里的距离就能抵达市区核心地带,同时继续向南或者向西就是国道,出入沪海也很便利。

  再加上那边的房租几乎是白给,水电等设施也很完善,李大琪考虑了几个地方后最终还是选择在此建立新厂。

  这时代还不能买卖地皮,建厂一般只有两个方式。

  第一个方式当然是上级部门调拨地皮建厂,这是许多国有企业的做法。可李大琪他们厂子只是半国有半集体的性质,再加上级部门是学校和教育局,都是吃财政饭的非工商业机关单位,哪里有什么地可以调拨的。

  李大琪新建厂子采取的是第二种模式,那就是租借。

  由厂子在那边区域借了一片地,建了个厂区,现在的厂区不需要后世那么先进,再说做服装的厂只要有一幢能风刮不进雨淋不着,通电有水的房子和仓库就行了,所以建起来也很方便。

  五一左右敲定了地方,建厂和购入设备几乎是同时进行。这一次李大琪直接在新厂区投入了三十多万元,除去部分是租金和建厂花费外,其余的都是设备购入。

  此外,趁此机会李大琪仔细考虑了上次宋援朝给他的建议,和马厂长商量了下,决定把厂子的性质进行了变更,从最初的半国企半集体性质完全变更为集体性质的工厂,这样一来就和原本上级部分进行剥离,防止未来在厂子的经营上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了,这样做也是有条件的,原本的校办工厂性质依旧不变,只不过重新在新厂子那边进行注册,注册完成后由李大琪来担任这家新厂子的法人和厂长,至于原来的厂子保留印刷车间,把服装业务全部转移到新厂子那边,这就导致了两家厂子在实际上的性质不同,也保证了从目前来看的最大独立性。

  对于李大琪这个选择,宋援朝是知道的,虽然他心里觉得与其这样的话倒不如重开炉灶,直接选择自己之前对李大琪所建议的方式。可是宋援朝也明白李大琪这样做的目的,如果李大琪仅仅只是考虑自己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必要这么干,按照之前的建议以个体名字在外面搞个厂子,然后把老厂子的订单拿过来转手不更好么?何必弄的这么繁琐和复杂?

  无论是宋援朝还是李大琪,从根本来说他们并不算是纯粹的商人,也可以说他们和真正的商人是有区别的。

  对于他们这一代人而言,做人做事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虽然兼济天下这个说法似乎太大了些,可对于身边的人,包括老厂子的感情却是实实在在的。

  尤其是马厂长把厂子托付给李大琪,更是希望李大琪能够带领厂子走上一条更好的路,给厂子里的那些职工谋取更多的利益,让大家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为了这个目标,李大琪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么做,虽然从长远看李大琪个人的损失是极大的,可他却不后悔,只要厂子兴旺,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他就心满意足了。

  就着厂子的事两人聊了一会儿,并询问了下沪海的市场和其他情况,其中自然也包括张勇那边的情况。

  这大半年来,张勇靠着这些东西赚了不少钱,而且张勇的脑子灵活,手下扩张了不少人,相比在燕京的罗阳,张勇经商的手段和对财富的追求更甚。

  眼下,张勇在短短半年时间已经基本把持了沪海大半服装行业的渠道,每日从他手中批发出去的服装和电子表、麦克镜什么的不计其数。

  用一句话来形容,张勇现在日进斗金丝毫不为过,在道上甚至还隐隐有着勇哥的大名远扬。

  “对了,前几天张勇还和我说等你回来一定要联系他,他想请你吃饭,好好谢谢你。”

  “吃饭?吃饭不急这一时,再说这几天我也没时间,燕子第一次来沪海,得先带燕子好好转转。另外,新厂子那边我也得去看看,瞧瞧你们弄的怎么样,还有周校长和师父那边都得去探望一下,等这些事办完再看有没有空吃这个饭吧。”宋援朝笑着说道,对于张勇他虽然欣赏,却实际上两人不是一个路子,所以宋援朝这顿饭有时间就吃,没时间不吃也没关系,最多尽量抽空和他见一面,喝个茶聊聊罢了。

第211章 新厂

  宋援朝和林燕的关系早就确定,平日里两人除了最后一道防线外,其余能做的在私密场合偷偷摸摸做了,但无论是宋援朝还是林燕,对于保持最后的坚持依旧还在,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进入最后一步。

  在宋援朝的心里,林燕是自己最爱的人,他不想用草率的方式完成这一步,而林燕同样也是如此,这个时代的男女在思想上远没有后世的男孩女孩那么开放,对于这个问题双方都是很保守的,他们都希望在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天才做最后这一步。

  此外,还有对林道远提出要求的承诺,宋援朝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当然会坚持自己的底线,哪怕这一次林道远夫妻同意林燕跟着宋援朝来沪海,实际上也是默认了两人之间的一些事,但宋援朝依旧没有忘记自己和林道远说过的话。

  来之前宋援朝就做好安排了,自己的房间给林燕住,他去住三层阁。

  装了空调的房间和三层阁就算夏天也不热,而且在自己家睡起来也舒服。

  李大琪和李晓芸在宋援朝家呆了半天,傍晚时分他们就回去了,约好明天李晓芸来找林燕一起出去逛,至于李大琪可没有这么多时间,现在两个厂子每天忙的不行,他今天抽空过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晚饭是在张家阿娘家吃的,张家阿娘和舅妈做了一桌很丰盛的饭菜,并且考虑到林燕是北方人的原因,做菜时候特意少放糖,免得她吃不惯。

  林燕在饭桌上认识了张建国一家,张建国一家对林燕很是热情,这种热情不是简单而客气的热情,而是把林燕真正当成了自己家的一份子,这让林燕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吃了晚饭,和张家阿娘他们一起去弄堂外纳凉,坐在小板凳上吹着晚上的凉风聊了好一会儿,等过了九点后,宋援朝和林燕就先回23号楼上去了,进了房间宋援朝让林燕先等等,他去一楼烧水,宋援朝家有单独的卫生间,还有一个老式的铸铁大浴缸,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大热天的却能洗澡,这在许多人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

  楼下烧了两壶开水,宋援朝把开水提到卫生间里,然后拿着毛刷把浴缸好好清洗了下,弄完后去叫林燕。

  进了屋,正要和林燕说让她去洗澡,可一眼就看见林燕正坐在靠窗的桌前似乎在凝视什么,宋援朝走过去才发现林燕看的是他放在桌上的那张照片。

  轻轻把手放在林燕的肩膀上,宋援朝静静站在她的身后。

  “时间过的真快……”林燕的眼中微有晶莹,她回头对宋援朝道:“一晃就这么多年了,今天看见这张照片我突然就想起了在西北的那段日子……”

  “是呀,时间真快……”宋援朝同样感慨,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当年自己刚去时还是十几岁的少年,而现在他们却已经是真正的成年人了。

  “援朝,我想回去看看。”突然,林燕如此说道。

  宋援朝点点头,其实他也有这样的想法,前世的时候在年近中年时宋援朝曾经回去看过,看过那片年少时候奋斗和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可惜之间离的时间太长了,许多都已面目全非,他们留下的痕迹早就在岁月的冲刷下逝去,再也寻不到了。

返回